城市治理研究|陈建军:谈地域异质性、空间价值与城市创新治理
  发布时间:2018-10-25 14:35   来源:城市怎么办

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从GDP的增长转为创新竞争,从数据来看,杭州在中国的城市体系中位列第十,“独角兽”指标位列第三。从杭州的数字经济发展来看,尽管杭州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在全国并不领先,但是作为创新经济发展的最前沿,杭州的数字经济在全国是领先的,甚至在世界上也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这个就是杭州创新城市的特征。

一、中国主要城市的创新形式

中国的城市创新路径有五个方面,首先是模式,其次是动力机制,创新主体,实现路径以及外部环境。可以把中国国内主要城市的创新分为五类,杭州是内生动力型,深圳是政策优势导向型,上海是集聚中心推动型,北京是高端资源引领型,深圳是全球分工嵌入型。

通过对杭州的创新机制和宏观环境的分析,以及研究了其本地资源模式和创新模式,发现杭州作为一个创新型城市,其内部动态管理和对外管理,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二、与不同产业人群相结合的创新方式

通过机遇创新与空间的经济学理论比较,可以看出城市是一个多元化的产业集聚区,按照藤田仓决(音译)的观点,城市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产业之间互相碰撞形成创新,因此对不同的产业与不同的人群在一起进行创新的框架总结如下:

1.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观点就是异质性,异质性的企业走向异质性的空间。

2.规划经济

地区之间、空间之间的创新引发路径是不一样的,考虑一个地区当前的发展状况要就必须考虑它的历史,不同的路径依靠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就会形成地利之形,尤其体现空间价值。

3.治理

治理能帮助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产业形成一个创新的动力,特别是包括了不同空间、人文价值、产业空间和治理空间,这四个层面的价值。

三、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产业创新方式

产业不一定能产生创新,但创新的产生必须考虑时代背景、场景和空间。

1.产业的时代特征

对比工业革命时期的大工业生产、钢铁工业、化工业就是创新的领先产业,但是今天像杭州轻工业、服装产业等,这些产业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可分解,二是可组合。它的产业链是随时变化的,如果产业链不能瞬间变化,像钢铁工业等,在当今时代发展下,要创新就非常困难。所以虽然杭州在80年代90年代的产业为中小型企业为主,技术层面不高,但是刚好成为当前技术革命时代的优势产业,并有可创新、可组合和可碎片化的特点。

2.产业存在的地理空间

杭州独特的地理状况形成了杭州“一商一雅”的人文空间,这是本土性企业家的优势。杭州本身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天人合一的内在优势,整个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的特色产业都形成了杭州创新空间的路径依赖。

3.城市特点对于产业的帮助

杭州旅游城市的开放特点孕育了其城市文化的特色,在历史上杭州的发达来源于北宋南迁,这是杭州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是杭州开放性的历史渊源。

4.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企业家思想的多样性的特点。

5.产业发展的偶然性

产业发展的偶然性具有必然的可能性。

四.杭州的创新动态治理框架

杭州创新的动态治理,就是不同的企业、人群和社会集团形成一个多元文化的创新,杭州市的创新过程就是治理。治理是多元主体的协同管理,管理是一元化的,治理是多元化的。创新治理的框架可总结为两个阶段:

1.企业家与城市居民创新

创新最初是企业家提出来,譬如杭州的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产业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异军突起。企业家基本上源于老百姓,和老百姓之间有杭州“一商一雅”共同的文化背景,能够形成杭州特色的创新模式。

2.城市决策者与精英创新

城市决策者往往会关注企业提出的产业发展路径建议并定位一个战略。决策者和城市的精英所形成的城市决策系统是相关的,杭州现在体系能确保整个决策的正确性、高效性和可纠正性,这也是动态治理架构的组成方面。

五. 杭州的创新动态治理过程

整个创新动态治理过程分为四种:

1.应对危机

没有危机就没有创新,东南沿海曾经是中国经济产业结构最单一,缺乏创新的区域之一。这形成了改革和创新的强大动力。

2.空间弹性

提供更多的土地和留人政策起到了两大作用,一是形成资金池,二是形成人才池。

3.扩容人才池

能够吸引很多企业家、创业者、劳动者来到杭州,留在杭州。

4.数字经济和互联网产业

数字经济对杭州的产业优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数字经济最初就是为了降低商业成本,提高中间环节效率。杭州的数字经济是从降低交易成本和销售环节入手的,这在杭州整个商业文化里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从电子商务平台突破,进入网络平台,开始发展杭州数字经济,政企协同在中间起了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

六.城市的创新动态治理

1. 创新的基础

培育适合地域异质性的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以及官产民(官方、产业、民众)之间的共同价值体系和协同治理机制是治理创新的基础。

2.构建创新生态

构建以民营企业为主,多样化发展的创新生态。

3. 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

发挥政府在构建创新当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构建有利创新环境形成的激励机制、包容机制、等待机制和容错机制。

作者:陈建军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发展管理系主任

(本文根据2018年10月13日在2018(第五届)浙江城市治理论坛上的讲话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编辑:研究四处(媒体宣传处)孙悦 王玥(实习)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