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4%时代”教育经费该走向何方
  发布时间:2019-05-08 10:54   来源:城市怎么办

导语

教育经费占GDP的4%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最低标准,我国走过了20年追“4”之旅,7年保“4”之路,且看后4%时代教育经费走向何方。

1

20年追“4”之旅

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百分之四,达到发展中国家八十年代的平均水平。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的文件,并召开全国教育投入和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12年,财政部又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相关政策的通知》。终于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英明决策下,在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系统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下,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首次达到4%,这是1993年首次提出、经过20年努力,横跨五个“五年规划”,终于达到的教育投入目标,作为人口占全球20%的发展中国家,达成4%这样的目标已属不易。

“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是世界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基础线。以色列这样一个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却成为了中东唯一不靠石油的富有国家,靠的就是教育。以色列科技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居世界第一发达,公民全程义务教育,全国50%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中东10所最好的大学,以色列占其8,人口素质极高,其人均科技出版物排名世界第四,而人均发表科技论文数量10倍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上,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而中国仍然在4%的边缘徘徊。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闵维方曾说过,4%是一个象征符号,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最有利的台阶”。

2

7年保“4”之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礼记·学记》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实现富强、文明、伟大复兴的基础,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大量财政经费。因此,若要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表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2012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这是很大的一件事”。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6129.19亿元,比上年的32806.46亿元增长10.13%。2016年,国家财政部和教育部为加强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印发《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管理办法》。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2562.01亿元,比上年的38888.39亿元增长9.45%。到201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6年保持4%以上,细看这几年,4%大盘子分配更多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倾斜,分配结构中体现了教育公平。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2019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但基本民生投入确保只增不减。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抓紧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只要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政府都要支持。

提出、实现、保留4%,靠的是我们党中央、国务院坚定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莫大决心和英明决策。今后我们需要继续坚持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坚持教育公平的政策取向、坚持教育改革的制度创新。

3

后4%时代该走向何方

从更广、更远的角度看,实现“4%目标”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是极大的助力。早在2200多年前的战国末期,大思想家荀子就明确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深刻阐明了国家兴衰与尊师重教的密切关系。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教育的助力,因为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各条战线培养人才的使命。

对于“4%目标”的实现,我们没有必要沾沾自喜。因为对比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发展中国家为4.1%,因此在“后4%时代”,我们需要继续想方设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进一步提高这一比例。与此同时教育投入越来越多,教育资源越来越优质,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学习路径越来越广,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除了总量提升,还要提高效益。在“后4%时代”,如何有效地使用好教育经费,的确是一项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大事。毫无疑问,没有合理的经费分配,没有有力的经费监督,没有科学的经费评估,就无法让宝贵的教育经费“好钢用在刀刃上”。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善迈指出:4%目标实现后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巩固已有的成果,建立政府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定标准,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标准,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要定责任,界定教育财政支出责任负担主体的问题,这不单是教育和财政问题,而是国家治理结构问题,现行的教育事权与支出责任待明确界定和调整;要入预算,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按照宪法和预算法规定负责预决算的编制和执行。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指出:我国是人口大国,要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薄弱环节还很多,亟须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均拨款制度,是保障教育经费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和重要手段。建议进一步明确划分政府间的教育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完善教育转移支付制;进一步完善财政性教育经费统计口径。

李春霞、李丽妍建议建立保障财政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提高财政教育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绩效拨款制度;优化财政教育投入结构,重点投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基础教育;加强对财政教育资金安全使用的监督。在具体支出项目之间要突出“优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水平;在地区和群体之间要侧重“倾斜”,着力向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倾斜,推动实现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在教育经费投入格局上要找准“痛点”,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尤其是学前教育,历史欠账较多,应受到重点关照,完善机制,落实责任。

2019年财力虽然很紧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对此,教育部工作重点明确提出要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深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从法律上保障和规范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育投入水平和经费使用效益,才能实现充分、有效、精准的高质量教育供给,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韩小乔.教育投入,增量更要提效[N].安徽日报,2019-03-05(010).

[2]李春霞,李丽妍.“后4%时代”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6(66):14-15.

[3]刘晨.浅析后4%时代的财政教育投入[J].时代经贸,2016(09):19-21.

[4]王善迈.“后4%”时代财政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N].光明日报,2015-12-08(014).

[5]钟秉林.财政教育投入4%的成果仍需巩固[N].人民政协报,2015-07-23(003).

[6]胡乐乐.“后4%时代”仍需加大教育投入[N].光明日报,2013-03-17(006).

供稿:周紫倩 朱文晶

审核:方志明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