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社会生活的奢侈之风,既是南宋官僚地主腐朽的集中反映,也是南宋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缩影。我们不仅要看到南宋一些富豪官绅纵情声色、恣意挥霍的社会现象,更要看到南宋政府倡导善举、关注民生、同情民苦的客观事实。两宋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古代救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为宋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事业是从两宋开始的。同时,两宋时期随着土地依附关系的逐步解除和门阀制度的崩溃,逐渐冲破了宋前士族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两宋社会结构开始调整重组,出现了各阶层之间经济地位升降更替、社会等级界限松动现象,各阶层的价值取向趋近,促进社会各阶层的融合,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趋势明显。具体表现在:
南宋农民获得了更多的人身自由。两宋时期,均田制彻底瓦解,租佃制普遍发展,这是古代专制社会中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在租佃制下,地主招募客户耕种土地,客户只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义务。客户契约期满后有退佃起移的权利,且受到政府的保护,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减弱。两宋农民在法律上可以自由迁徙,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南宋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农民可以自由地离土离乡,转向城市从事手工业或商业活动。
南宋商人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宋前历朝一直奉行“重农轻商”政策。宋代商业已被视同农业,均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成为社会共识,使两宋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在南宋手工业作坊中,工匠主和工匠之间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南宋手工业作坊中的雇佣制度,代替了原来带有强制性的指派和差人应役招募制度,雇佣劳动与强制性的劳役比较,工匠所受的人身束缚大为松弛,新的经济关系推动了南宋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南宋市民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坊郭户”是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随着工商业的日益发展,宋政府将“坊郭户”单独“列籍定等”。“坊郭户”作为法定户名在两宋时期出现,标志着城市“市民阶层”的形成,市民阶层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南宋时期,还实行了募兵制,人们服兵役大多出于自愿,从而有效保障了城乡劳力稳定和社会安定,与唐代苛重的兵役相比,显然是一个进步。
南宋社会保障制度更为完善。南宋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是“荒政”制度。就是由政府无偿向灾民提供钱粮和衣物,或由政府贷给灾民钱粮,或由政府将灾民暂时迁移到丰收区,以解决暂时的粮食短缺问题。同时,遇丰收之年,政府酌量提高谷价,大量收籴,以避免谷贱伤农;遇荒饥之年,政府低价将存粮大量粜出,以照顾灾民。二是“养恤”制度。两宋政府针对不同的对象设立了不同的养恤机构。有对流落街头的老弱病残或贫穷潦倒乞丐赈济的福田院;有对孤寡等贫穷不能自存者收养的居养院;有对鳏寡孤独贫病不能自存之人收养并医治的安济院。三是“义庄”制度。主要由一些科举入仕的士大夫用其秩禄买田置办,义田一般出租,租金则用于赈养族人。虽然义庄设置的最初动机在于为一宗族之私,但义庄的设置在一定范围内保障了族人的经济生活,对两宋官方的社会保障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南宋的社会保障政策与措施对倡导善举、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王国平.以杭州为例 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J].浙江学刊,2008(04):95-106.
编辑供稿:研究二处(杭州处)南宋文化研究院 吴兆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