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与剑桥城,名校与名城的共生互赢
  发布时间:2019-04-30 11:05   来源:城市怎么办

大多数人听到“剑桥”这个名称,或许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城市。但正是它,孕育出英才荟萃的剑桥大学。大学影响城市,城市发展大学,这个名不经传的小城,也摇身一变成了令人神往的参观圣地。

小镇到名城

这座城市的桥都是围着一条河而建造的,便取名为剑桥,可以说是“城如其名”。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它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一个乡镇。但在1209年,一批为躲避殴斗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老师改变了这座小城的历史---剑桥大学在此建立。

前后共有八、九十名诺贝尔奖得主在学习或工作,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荣光,使得剑桥城声名鹊起。剑桥镇的人口在20 世纪初仅为 5 万,如今已达到10万。

在人口因素中,剑桥大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剑桥大学放宽了学生入学的限制;另一方面,从19 世纪 90 年代开始,剑桥大学允许其他大学毕业生来剑桥做研究生,这一战略性决策吸引了大批的优秀学者的到来。

除此以外,剑桥大学还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剑桥大学出版社带动了印刷出版业;学校的学术威望推动了旅游服务业;为剑桥市及周边地区增加近千家高科技公司……如今剑桥已经成为英国的一座名城,每年接待世界各地400余万游客。

当然,剑桥大学的发展,也受益于几百年来政府的支持:1270年,亨利三世应剑桥大学校长的要求禁止剑桥镇开展“马术、格斗……或其他野蛮游戏”;1314年起,法律明文规定,镇警无权管辖校方人员,校督察却对市镇和学校都有管辖权;从14世纪早期到1856年,每任新镇长都要宣誓,不得以任何名义损害“剑桥大学的自由、特权和利益”;直到1970年,剑桥镇议会有36个席位专门保留给大学等。

名城到文化城

“城市中有大学”,剑桥大学没有统一的校区概念。到了剑桥镇,也根本找不到所谓“剑桥大学”,31个独立的剑桥学院和6个研究机构就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贯穿市区的康河两侧。剑桥大学就这样深入了这座城市的内在肌理,带来了新的变化。

剑桥大学规定所有讲座必须对公众开放,以证明讲者经得起考验。每年7月中旬举办的剑桥夏季音乐节(Cambridge Summer Music Festival)已经走过一百多个年头,这个古典音乐节的很多音乐表演会在剑桥的建筑中上演,如剑桥大学最古老的国王学院的礼拜堂就是活动场所之一。

建于1816年的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是剑桥大学的一个艺术和考古博物馆。这座对外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共分为5个区:考古区、实用艺术区、硬币和纪念章区、手稿和印刷书区、手绘和印刷区,展品来自古埃及、苏丹、希腊和罗马,甚至藏有中国的青铜器。菲茨威廉博物馆不仅展出艺术品,而且举行大型或小型演讲、小型午餐讲座、小型音乐会、艺术知识培训班等活动。

大学对城市最深刻的塑造,在于无形的文化滋养让城市居民从积淀百年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中汲取能量。开放的课堂和讲座、博物馆和艺术馆、科学文艺演出,都给所在城市带来无形的文化财富。

名城变“孵化地”

这里还诞生了举世闻名的“剑桥现象”:以剑桥大学为圆心,20 英里半径范围内的“大剑桥区”,聚集了 3500 多家高科技企业,创造了 50000 多个高新技术就业机会 、370000 多个总就业机会,为经济增加的总附加值达到了 550 亿英镑,并成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这一奇迹的产生,剑桥大学功不可没。

剑桥的科学优势是剑桥现象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剑桥大学和当地研究机构在科学和技术的侧重领域,经常会导致与之有着相关技术的新创公司的集中出现。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光学技术、仪器仪表、以及 20 世纪 80年代初以来生物技术公司的日益增加。

大学是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高智能、高素质人才的唯一有效的源泉。剑桥大学坐拥世界一流科研人才和科研环境,推行“剑桥模式”,鼓励科技人员创造发明,将科研人员的技术发明转化为科技成果。教师个人有着很大的自主性,剑桥在在对待校内员工与校外的工业联系上采取了一种宽容而又适度支持的态度。而由于剑桥大学的国际声誉,更吸引全球的高素质人才来到这里,为“剑桥现象”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直接导致了剑桥科学园的建立的“莫特报告”。1968年,剑桥大学校当局的研究小组提交的“莫特报告”,认为在剑桥市内及附近有限度的鼓励发展以科学为基础的工和应用型研究单位的发展,对剑桥郡、剑桥市以及剑桥大学都是有好处的。这份剑桥大学与地方规划当局长期谋求一致的产物,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产生奠下了基调。

这个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小城,孕育了剑桥大学,而剑桥大学也以它的科技、人才为这座小城带来了名声、经济、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这道特殊的英格兰风景。

【参考文献】

1.柯瑞思:《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

2.范硕:《英国“剑桥现象”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3.赵建林:《英国“剑桥模式”的启示》,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年。

4.俞文华:《剑桥大学城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兼析对我国高技术园区建设的启示》,清华大学学报,2000年。

供稿:吴珍婷、林玥玥

审核:方志明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