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前社区共建共享展望未来社区邻里场景
  发布时间:2019-04-28 10:59   来源: 城市怎么办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每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社区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所谓诗意地栖居,很大程度上就是社区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现代都市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心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他们在社区生活中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邻里之间很少进行沟通交流,甚至经常碰面的邻里,也是相逢不相识。这种场景造成了社区居民心理上的隔绝和空虚,城市外来人口感受尤其深刻,面对城市里的陌生人社会,时常怀念“围坐话家常”的乡村生活场景。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对城市社区居民来说,最重要的是社交需求里面的情感需求和尊重需求里面的得到别人的认可需求。如何打破这种邻里隔阂,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模式,是现代社区治理必须考虑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同的社区,是社区居民共同的家园,动员社区居民共同建设、共同治理才能共同分享。社区共建是社区居民凝聚共识、面向共同体的构建过程,社区共治是社区居民沟通协商、维护公序良俗的治理过程,社区共享是社区居民既分享又收获、追求宜居的美好生活。

社区共建共享,是促进邻里关系和谐、转变人与人相处模式的重要途径。社区作为一个生活共同体,也是一个各类治理主体合作参与的整体。当社区居民都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都在努力为自我、家庭、邻里建造富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辱感的“我们社区”,自然会增进情感交流,让共享的社区充满家园的温馨,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2019年,浙江启动未来社区建设,其中邻里场景作为未来社区构建的九大场景之一,将突出“社区即城市文化公园”定位,对邻里场景设计,社区特色文化凝练,社区开放、邻里公约、共享邻里空间、社群社团活动、邻里贡献积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未来社区邻里场景,是社区共建共享的进一步提升,从硬件建设和软件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更细化的要求。

那么未来社区的邻里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不妨畅想一下。

邻里场所建设

关键词:开放、共享、温馨

社区不仅要为居民提供私密的居住场所,也要为居民提供开放、共享、温馨社区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为居民提供交流的公共场所。在邻里场所建设和布局上,要为居民营造怡然自得、温馨舒适的整体氛围,让上班族、老人和儿童都能够在社区中找到一份特有的归属感。比如可以设立公共厨房,为独居老人、伤残人士等提供用餐便利,公共厨房还可以定期举办厨艺比拼等活动,居民可以相互分享美食,增进情感交流。开辟儿童游乐区,读书室,园艺区等,置入亲子类、文化类、生活美学类等系列社群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生活内容。

畅想场景:外地居民过年从老家带回来很多土特产,大家首先想到跟社区居民分享,于是相约把土特产带到公共厨房,社区居民齐聚公共厨房,共享美食。

邻里相处氛围

关键词:和谐、友爱、互助

社区是居于其间民众社会生活的共同体,远亲不如近邻,强调的是邻里关系的重要性。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构成的。患难相恤、守望相助、和睦亲近的邻里关系会让整个社区的氛围温馨友爱。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邻里互助活动、联谊活动,倡导邻里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引导居民树立“同在社区住,都是一家人”的意识。人与人打交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要像熟人甚至亲人之间一样,三五好友或社区邻里或家人老少,时不时可以围坐小聚,谈笑风生,哪家有困难,邻里齐心协力帮,为社区生活增加趣味,增添人情味。

畅想场景:炒菜时突然发现少买了葱,马上去敲邻居家门,即刻解决问题,邻里关系像亲人一样和睦亲近,而不再是对面相逢不相识。

邻里文化建设

关键词:多元、包容、有凝聚力

一个社区内必然居住着不同类型的个体,因此,需要构建多元化的社区。社区文化应当是多元的,包容的,任何个体在社区内都可以找到三观相同、需求一致、相互接纳、相互支持的群体,并且不同年龄层、不同偏好群体之间是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无论企业白领还是蓝领工人,无论领导干部还是青年学生,无论本地居民还是外来人口,都能轻易融入这个社区大家庭。社区传统文化被充分挖掘,并不断注入新的特色文化,将文化展示和传承融入社区建设当中,比如建设文化角、文化墙,举办各类文化节,倡导“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让居民共同凝聚在社区的“文化纽带”之中。

畅想场景:一位从农村来城里带孙子的爷爷,原是乡村竹篾匠,来城里后生活不适应,也不善于交流。社区工作者了解爷爷有一番手艺之后,主动邀请爷爷发挥特长,编制各种竹制品送给社区居民,还让爷爷教孩子们编制竹器,让爷爷的手艺有了展示和传承平台。爷爷找到了生活的乐趣,逐渐融入社区大家庭。

邻里积分制度

关键词:互助、积分、奖励

未来社区里会采用电子认证、数字身份证、人脸识别、信用积分等方式,建立共享、声望两大积分体系,与居民行为规范关联,居民可通过志愿服务、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获得积分。通过积分兑换,可以享受社区个性化、定制化的特别服务。社区卫生保洁、居家养老、幼儿托管、安全巡逻、矛盾调解等,都可以纳入积分体系,可以联合家政、超市、物业单位部门等对积分高的居民进行优惠奖励。

畅想场景:设计社区“邻里积分APP”,每天居民把需要帮助和服务的内容在APP上发布,志愿者对需求进行回应接单,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越多,积分越高。居民既可以求助,也可以当志愿者去帮助别人,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遇到的困难,基本都能在APP上得到解决。

相信随着未来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共建共享的格局将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都把比邻而居当成缘分,把睦邻意识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会越来越近,邻里之间的关系将会越来越亲,这便是未来社区追求的理想的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 刘红旭. 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 西藏日报 2018.2.1

2. CIH知管. 社区共享经济的价值与核心问题. 野草新消费公众号.2019年 1月19日

3.卢慧,周均清.基于多元化公共空间的共享社区建设思考.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及《国际城市规划》杂志编委会2009年会论文集

4. 《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5.其他媒体相关报道

6.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供稿:毛春红

审核:李明超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