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传统,素来有对山水的审美。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家笔下常有神山仙岛,佛家讲求山林隐逸修行,乐师奏曲追求“高山流水”,无不显露出传统精英分子对山水之爱。山水形象融入了古代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理想追求。
世人皆知有西湖,很少知道西湖之姐妹湖——湘湖。春回大地,不妨登高望远。春天的湘湖,杏花春雨,众山如醉,草长莺飞,水木清华,真是美不胜收。
和西湖一样,湘湖能成为人文胜景,离不开山峰形成的屏障。湘湖周边多山,环湖罗列,群峰耸翠。山虽不高,但却蜿蜒起伏,连绵不断,如同一道道翠色屏障,守护山间这一碧水。葱茏山色,与潋滟湖光相映生辉。另有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湖伴山走,湖中有山,山中藏湖,湖与山须臾不可分割。欲品湘湖,不可不品湘湖之山。
湘湖虽说四面环山,但主要是东北至西南的两列山脉,两列山脉遥遥相对,形若“八”字,将湘湖夹在其中。在这些大小山岭的夹峙中,湘湖看上去很像一个长颈葫芦。而在粼粼湖水中间,又如珍珠般散落着点点小山,如水中盆景。环湖各山又前伸后缩,错落有致,在湖边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山坞,且坞中有坞,盘桓幽深。几处山坞,湖水深入其中,又形成坞中之湖。
湖边诸山,除了重峦叠翠的自然景色,大多都有故事,有传说,有古迹,平添一分引人入胜的魅力。
石岩山
旧湘湖八景中,有“先照晨曦”“览亭远眺”二景,都出自湘湖东南岸的石岩山。“先照晨曦”,说的是山顶的先照寺,“览亭远眺”则指的是寺后一览亭,登亭四顾,可“东望越山之秀,西瞰钱江之流,俯视湘湖澄清如镜”。小小一座山峰,竟然贡献了湘湖八景中的二景,其景致之幽胜可想而知。石岩山山势险峻,主峰雄鹅鼻向为湘湖揽胜佳处。昔萧山八景又有“石岩望秋”一景,谓秋日登临,漫山红叶如醉,景色分外妖娆。
西山
在环湖诸山中,北临湘湖的西山可能是名气最大的一座。山又名萧山、萧然山。旧志载晋人许询于此凭林筑室,有萧然自适之趣,故名(另一说勾践兵败来此,四顾萧然)。西山既是一峰之称,也是城西整列山脉的统称。其北侧支脉名净土山,山麓旧有净土寺,寺后山上有塔,据说,此塔“每晚令行者募油钱燃灯,至晓不灭,江海道途之人,望以为号”。
杨岐山
位于湘湖之南的杨岐山,西临渔浦,登山可眺富春江、浦江汇流钱塘江之三江口,风景秀丽。山南麓有杨岐禅寺,“杨岐钟声”为湘湖八景之一。此地风景独特,旧时游人如织,寺庙香火旺盛。
木尖山
在湘湖诸山中,最高者为湘湖之南的木尖山,主峰因耸立似笔架,名文笔峰。文笔峰两侧支峰逶迤向北,环抱成坞,千年古刹百步寺就坐落在坞内的绿荫丛中。萧山八景有“文笔拱秀”一景,湘湖八景有“尖峰积雪”一景,均指此。
湘湖不仅周围是山,湖中还有九座小山。说是小山,其实也就是些湖中的小岛,它们分别是压乌山、定山、眉山、珠山、荷山、箬山、木碗山、蛤蟆山和邋遢山等。从这些山名也可以想象出它们的形态,有的像玲珑的翠螺,有的若美人的发髻,有的似少女的黛眉,有的如村民的箬帽。这些小山好像一串明珠撒落于千顷碧湖之中,大小不一,各具形态。
供稿:许国芳(杭州湘湖研究院)
审核:王剑文、刘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