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失事的启示:“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19-04-18 14:27   来源:城市怎么办

“从地面上的消逝”:我们此前从未想过,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是法国最悠久和最具象征意义的历史遗迹之一,也是欧洲最著名的大教堂之一,以雨果的同名小说而闻名天下。它位于塞纳河的西堤岛上,正面宽47米,一对塔楼高69米,正厅深约125米,可以同时容纳9000人。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座完全哥特式的教堂,也是巴黎历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古迹。它承载着法国的艺术和历史,是法国精神的象征。但是,如今这一切都将不复存在了。

法国巴黎当地时间4月15日下午18点50分左右,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在令人恐惧的短暂时间内,这场大火毁坏了巴黎乃至欧洲的象征性建筑。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曾如此写道:

若干年前,本书作者参观圣母院——或者不如说,遍索圣母院上下的时候,在两座钟楼之一的黑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手刻的词:ANÁΓKH(命运)。……这样,雕凿在圣母院阴暗钟楼的神秘字迹,它不胜忧伤加以概括的、尚不为人所知的命运,今日都已荡然无存,空余本书作者在此缅怀若绝。在墙上写这个词的人,几百年以前已从尘世消逝;就是那个词,也已从主教堂墙壁上消逝,甚至这座主教堂本身恐怕不久也将从地面上消逝。这本书正是为了叙说这个词而写作的。”如今这场始料未及的大火,似乎让雨果一语成谶。

这一天,标志性的哥特式塔尖在火焰中散架,玫瑰花窗在高温中融化,某种神圣和不朽都在我们的注视中无力凋零。每一寸的消失,都是人类建筑史和文化艺术瑰宝的一块陨落。

巴黎圣母院失事的启示:“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

建筑、藏品、艺术品,不只是死去的过去式,没有人能够预知,这些文明遗产在未来的某一刻,是否会给我们以及我们的后辈带来某种神秘的启示,这些知识的艺术的碎片,将会成为某些新想法、新发现的来源。而每一次我们从中获得的新东西,产生的新理解,都在刷新我们对人类自我的认知,也都在重新塑造我们向未来开拓的更多机会。这也是我们为巴黎圣母院遭遇严重火灾而悲痛的原因之一:为巴黎圣母院的焚毁难过,是对任何“毁灭”本能的悲伤之外,另一种对人类文明的哀悼和惋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城市的精神基因,隐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守望城市的精神家园。

城市中的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不可复制的城市的独特的文化历史、文化记忆。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条件中形成的。从历史上留下来的历史建筑,也可以读出人们代代累积沉淀的文化,并且它们渗透在城市生活的实践中。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依赖市民的共同的价值观,依赖城市文化的、历史的建筑所铭刻和记载的历史,依赖于这个城市发展的生活史、文化史和精神史的内涵和积累。通过城市的历史建筑、通过历史建筑所记载的文化记忆这条路径,我们才能把握生存的历史之“根”,才能找到我们回“家”的路。

一座城市的核心特色只能来自于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城市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发展动力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与挑战。从改革开放开始算起,中国很可能仅仅用50年时间,就走完西方发达国家100年甚至200年才走完的城市化道路。由于发展周期的压缩,造成了各种矛盾的叠加,也让不少城市管理者滋生了各种各样的浮躁情绪,每一座城市都希望比其他城市发展更快、变化更大,从而使每一座城市的管理者都在思考一个共同的命题——我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答案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城市的老街、老宅、老树,来自于老城,来自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因为,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于,也只能产生于其固有的特色,也就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是唯一性,而这种特色,这种差异性、独特性,甚至唯一性,只能来自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要痛定思痛,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再干边建设边破坏的蠢事了。须知,“自然的绿色”是人类生存的条件,而“文化的绿色”是民族精神延续的“基因”。自然生态的破坏可以修复,即使是数百年的参天大树,只要今天种下一棵小树苗,数百年以后仍然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但是历史文化遗产一旦破坏便永远不可能修复。我们要牢记这一真理,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从整体上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与改革的“杭州模式”

2016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B20杭州工商峰会闭幕时提到:“古诗云‘最忆是杭州’,期待‘何日更重游’。”这是对总书记对杭州的肯定,更是对杭州的期盼。对于杭州这样一座拥有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的城市而言,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就是坚持“保老城、建新城”和“城市有机更新”,正确处理好保护历史文化与建设现代化都市的关系,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历史城市景观,形成古今协调、城景交融、底蕴深厚、道德高尚、文化繁荣的良好状态。

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在不断提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管理者的最重要职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生产性投入”、“保护和发展‘鱼’与‘熊掌’可以兼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等“五大认识”的基础上,先后实施了西湖、湘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良渚大遗址、南宋皇城大遗址和中山路等综合保护工程,相继推进了市区老房子、历史街区、农村历史建筑、工业遗产、校园遗产保护等各项工作,对历史文化遗产实行“应保尽保”,探索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与改革的“杭州模式”。

雷锋塔的保护罩模式

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建雷峰塔的决策,并专门成立了雷峰塔重建工作协调小组。在历经22个月的设计论证基础上,2000年12月雷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启动,2002年10月竣工。整个雷峰塔景区占地面积120亩,建设投资约1.5亿元。雷峰塔按原塔的形制、体量和风貌,在原址上重建,外观呈八面、五层、楼阁式,通高71.679米,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全塔上下内外装饰富丽典雅、陈设精美独到、功能完善齐备。特别是创造性地在雷峰塔遗址建造了保护罩,既实现了对遗址的有效保护,又满足了游客观赏遗址的需要。雷峰新塔建在遗址之上,保留了旧塔被烧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这座塔兼具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新塔通高71.679米,由台基(起到保护罩的作用)、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高49.17米,塔刹高18.25米,地平线以下的台基为9.8米。由上至下分别为:塔刹、天宫、五层、四层、三层、二层、暗层、底层、台基二层、台基底层。

塔身的设计沿袭了雷峰塔被烧毁前的平面八角形楼阁式制型,外观是一座八面、五层楼阁式塔,保留了宋塔的惯有风格。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据悉,雷峰塔用铜建造是中国铜雕大师朱炳仁用了数万字的缜密论文说服各方专家才得以落实的。同时二至五层还有外挑平座可供观景。用于装饰的塔刹高16.1米,塔顶采用贴金工艺。它的外形具有唐宋时期江南古建筑的典型风格,远处望去,金碧辉煌。专门为保护遗址而建的保护罩呈八角形,建筑面积3133平方米,外饰汉白玉栏杆。保护罩分上下两层,将雷峰塔遗址完整地保护起来。

重建的雷峰塔,雄伟敦厚、古朴典雅,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色,又融入了现代科技和工艺,是古典文化、现代科技和时尚元素的完美结合,是遗址保护、展示与名胜古迹重建、利用的成功范例,被公认为“世纪精品、经典之作”,成为杭州标志性旅游景点之一。

西溪“金镶玉”模式

2003年以来,杭州实施西溪湿地综保工程,在国内率先采用“湿地公园”模式,坚持“积极保护”方针,成功探索了一条从“湿地公园”向“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转型的绿色发展之路,确立并打响了“游在西溪、学在西溪、住在西溪、创业在西溪”品牌,形成了POD发展的“西溪模式”,通过生态型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带动土地的增值,通过土地的增值反哺城市的发展,有效破解湿地保护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所谓POD发展的“西溪模式”,即以湿地公园为“玉”,以湿地周边区域的开发和保护为“金”,通过“赋金于玉”实现“金玉成碧”,带动湿地公园“金镶玉”组团发展方式,实现旅游、求学、居住、创业等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

运河(河道)有机更新模式

杭州有江、有河、有湖、有溪(西溪等湿地),又临海,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五水共导”山水城市。围绕彰显“五水共导”的城市特色,近年来杭州先后实施了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两大工程,走出了一条以‚河道有机更新‛带整治、带保护、带改造、带建设、带开发、带管理,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新路子。

其中,运河综保工程是杭州有机更新实践的成功典型。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南端,运河是杭州的生发之河。流淌了2000多年的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国之瑰宝”,更是杭州的“城之命脉”。为了保护运河,从2002年开始,杭州围绕“保护运河、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目标,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拓展旅游、以人为本、综合整治”五大理念,落实精心编制规划、创新运作体制、多元筹措资金、修复人文生态、改善自然生态、再现旅游景观、改善居住条件、完善交通网络、实施长效管理、深化运河研究等十大举措,强化运河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商贸、居住“六大功能”,扎实推进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通过综保工程,先后完成运河系列景观的保护和恢复,修复了人文生态,为大运河成功申遗作出了积极贡献。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模式

良渚遗址面积约40平方公里,已发现墓地、祭坛、村落、建筑基址、防护工程等各类遗址点135处,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世界同类遗址中极为罕见,保护价值极其重大。早在本世纪初就启动了良渚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工程,成立了良渚遗址管委会和管理局,划定了242平方公里良渚遗址管理区,制订了《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和《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对良渚遗址群进行抢救性保护。良渚综保工程坚持“以保护为目的,以开发为手段,以适度开发实现真正保护”的工作思路,标志着一种全新的保护模式进入实践阶段。通过南移104国道、搬迁企业、建设以良渚博物院为核心的“美丽洲”公园等一系列举措,探索走出了一条科学保护、持续利用、民生和谐的大遗址保护新路子。经过综合保护,良渚遗址2010年被公布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国家重大遗产保护中具有显著地位。目前,良渚已初步成为集考古体验、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于一体的“大美丽洲”文化旅游综合体。

“一场大火所毁灭的,不只是停留在历史上的人类文明遗产,更是人类未来的某种可能。”巴黎圣母院几乎见证了整个法兰西的历史,但这场大火再次让这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建筑遭受严重创伤,带来的损失无法估量。在此之前我们从未想过,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但如今世间再无完整的巴黎圣母院。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脉是一种历史责任。我们没有任何权力和理由使文化遗产在当代消失,只能不遗余力地保护与传承。如果有一天杭州因为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而变得不美了,那么也就意味着杭州城市的发展走到尽头了。当前,杭州要以抢救的姿态,汲取巴黎圣母院失事的惨痛教训,避免同样的悲剧再发生,坚决打一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卫战。这场保卫战只能赢,不能输,因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薪火传人,我们输不起。如果在中国城市化高速推进这一历史时期,我们输掉了这场特殊的战斗,那将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场灭顶之灾,上愧对祖先,下愧对子孙。

【参考文献】

1.王国平《让杭州因历史而美丽——努力让杭州成为一座拥有七处世界遗产的城市》。

2.《巴黎圣母院大火,历史上曾有多少古迹浴火重生》,《新京报》4月16日。

3.《巴黎圣母院:躲过了战火年代,却燃烧在和平的今天,《中国美术报》4月16日。

4.《巴黎圣母院塔尖在大火中倒塌》,新华社巴黎4月16日电。

供稿:施 剑、刘达开

审核:王剑文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