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城市学年会·2018在城研中心大楼举行了高层论坛。本次年会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主题,共同打造中国城市学界的年度性盛会。
记者留意到,两位浙江大学前校长的发言都提到了智慧城市的话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原校长杨卫尽管刚从德国回来,他在演讲中提到了“品质城市3.0”。
“不久前,我读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终身教授未来生命研究所创始人迈克斯·泰格马克的一本书,书名是《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进化与重生学习》,作者认为生命是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系统,这个系统会不断复制自我,生命有硬件也有软件,硬件是生命有形的部分,用来搜集信息,软件是生命无形的部分,用来处理信息。”杨卫从一本书说起,“生命1.0指的是系统不能重新设计自己的软件和硬件,两者均由DNA决定,只能通过缓慢的代际进化才能带来改变。生命2.0指的是系统虽然还不能重新设计自己的硬件,但是它能够通过脑的塑造重新撰写自己的软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很多复杂的新技能,人类就是2.0的代表。人体本身仍只能由DNA决定,依然要靠一代代的进化才能发生缓慢的改变。生命3.0指的是系统能够不断升级自己的软件和硬件,不用等待缓慢的代际进化。”
在杨卫看来,品质城市也有三个层次。他说,品质城市1.0是绵延宜居之城。品质城市1.0表现为一座可供人类不断绵延的宜居之城;品质城市2.0是学习文明之城,表现为一座学习文明之城,在一个幅员重大区域中的科学、文化、教育中心;品质城市3.0是璀璨升华之城,呈现为一座璀璨升华之城,具有自我全面发展动力的国际大都市。他特别之处:“品质城市3.0指的是系统具有通用人工智能或强人工智能的更新能力,能不断升级自己的软件和硬件,不用等待许多代的缓慢进化。”
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前校长潘云鹤则透露,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规模最大,2014年统计有400个城市提出要建立智慧城市,到了2018年已经有500多个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这个规模在全世界除了中国以外是没有的。
“但是中国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问题也比较多,比如交通拥堵、物流成本高等问题。”潘云鹤说,“我们最后也得出了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阶段模型。中国信息化的宏观发展轨迹是:第一阶段是数字化,第二阶段是网络化,第三个阶段是大数据,第四个阶段是智能化,大家看各个城市都是这样发展的。中国为什么现在可以发展的如此之快呢?因为几十年中国的城市信息化已经为数字化阶段积累了大量的成果,我们大量的城市现在做的是一二阶段,就是城市的数字化、城市的网络化。而一个智慧城市搞的好不好,水平高不高,我们就要看这个城市的大数据和智能化做的怎么样,所以如果我们想把城市建设好,我们必须把数字经济、网络经济、大数据经济和智能化经济结合起来,如果杭州想成为第一城,积极把人工智能的建设推入大数据阶段和智能化阶段,把大数据的经济化和人工智能的经济化做到前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