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上午,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城市学年会•2018在城研中心大楼举行了开幕式和高层论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围绕品质城市3.0作主旨报告。我们摘编主要观点,供网友参阅。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从我12年前来杭州工作之时,“品质之城”的提法便萦绕于耳,城市是复杂的巨系统,是有机的生命体,因而要从生命本质和城市发展规律的角度去阐述品质生活和品质城市。
一、生命的发展阶段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终身教授、未来生命研究所创始人迈克斯·泰格马克在其著作《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进化与重生学习》中提出,生命是由用来搜集信息的硬件部分和处理信息的软件部分组成的复杂性系统,且生命复杂性越高,版本就越高。
生命1.0系统,是不可重新设计自己的软件和硬件的系统。两者均由DNA决定,只能通过缓慢的代际进化才能带来改变。
生命2.0系统,是不能重新设计自己的硬件,但软件可控的系统。大脑可以塑造并重新撰写自己的软件,可以学习获得复杂的新技能。人类就是2.0的代表,人体本身只能由DNA决定,依靠一代代的进化,才能取得缓慢的进步。
生命3.0系统,是能够不断升级自己的软件和硬件的系统。它完全摆脱了缓慢的代际进化的过程。
二、品质城市的发展阶段
相比生命涉及到的硬件和软件,城市是更加复杂的巨系统,包括城市中的硬件,即视野中的高楼大厦、地貌风光、交通能源等有形部分;城市中的软件,即城市的文化、文明、治理、遗产等无形的部分。同时,城市还包括居住在城市中的人,这体现了城市硬件和软件相互作用的新维度,包括历史上的先哲和历代的风云人物,现实生活中的精英和杰出人才,居民群的演化和民族的形成。
城市的发展,是硬件、软件和居民,三方互动的演化结果。城市的品质也是其硬件,软件,居民三方品质的综合表征。
1、品质城市1.0:绵延宜居之城
品质城市1.0表现为一座可供人类不断绵延的宜居之城,在这一境况下,城市系统的软件和硬件不可随心所欲重新设计,但可根据城市建成者的初心而历经缓慢进化,这样的演化由城市的基因直接决定。
城市既包容着历朝历代的遗迹,又充满着不断发生的有机更新。居民流入城市,流出城市的过程,既体现了自然地理和物流成本这两个维度凸显的自然地理学中的宏观意志,也考虑了人们生活品质而造就的微观意志,刻画出城市中的经济社会之构。杭州在城市发展中提出的“有机更新”概念,体现了杭州要在宏观意志的演变中传承微观意志的和谐发展理念。
品质城市1.0的深度可由建成的历史绵延来度量,由城市的宜居程度来度量,由城市的容量和层次来度量,由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来度量。
2、品质城市2.0:学习文明之城
品质城市2.0表现了一座学习文明之城,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区域中科学、文化、教育中心。这说明,城市系统虽因历朝历代建成规划的制约,固有的产权关系的束缚不能完全重新设计自己的硬件,但可以通过学习、教育、科技、创新等途径重新设计软件,重新塑造城中的居民,让城市的文明和内涵焕发新颜。
城市本身的风貌只能由本身的DNA决定,依靠连续不断的开放、进化,才能发生有形的转变。过快的变化往往使一座城市会丧失原本的特征。钱学森先生认为“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想中的城市是全面开放的,人、财、物在城乡之间,城市群之间进行自由的有序流动,通过各种改革来倡导人口的流动,物流,服务流和信息流。
杭州城的“西湖西进”就是品质杭州2.0的典型事件,与之相媲美的还是“五水共治”、“数字城市”等探讨。其共同点就是在城市居民的文明程度,幸福要求提高之际,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先进的地理人文认识,用CPS框架(Cyber-Physical Space)框架下多网合一的城市治理学,来改造城市的硬件、软件和居民。
3、品质城市3.0:璀璨升华之城
品质城市3.0呈现为一座璀璨升华之城,一座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不断有机更新能力,具有自我全面发展动力的国际大都市。品质城市3.0指的是系统具有通用人工智能或强人工智能的有机更新能力,能不断快速迭代升级自己的软件和硬件。城市居民可以不断通过自我更新和教育来提升其素质和知识。
品质城市3.0必须具有四方面要素:
第一,城市的硬件必须具有独特的品质、韧性和可扩展度。
第二,城市的软件必须具有领先性、辐射性、通用人工智能品质和自我代替更新能力。
第三,城市的居民必须具有思想性、高素质与和谐相处能力。
第四,城市的管理体系必须具有和谐的自驱动能力。
白居易、苏东坡、马可·波罗时代的杭州,山水惊艳,经贸繁荣,人杰地灵,已经奠定千年名城的基础,堪称品质城市1.0的典范。G20后的杭州,举世瞩目,引领世界文明潮流,已不愧于品质城市2.0的新样板。未来100年,品质城市3.0的打造还同样需要城市学研究的有效助力,北上广深杭将处于硬件、软件、居民相交融的加速发展阶段,有望成为璀璨于世的世界文明之城。
(根据现场讲话录音初步整理 仅供参考)
供稿:孙悦 何子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