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播下一颗“聚能”的种子|聚何“能”?如何聚“能”?
  发布时间:2019-04-10 13:59   来源:城市怎么办

萧山区2019年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万向创新聚能城开工仪式现场

万向创新聚能城这座“未来之城”的建设有个初步设想,它将分三大区块,其外形就像一棵“创新之树”,有树冠、有树干、有树根。现在,它的“动”,好比为浙江大湾区的建设种下一颗“聚能”的种子。

国际产业新城发展经验

20世纪世界代表性产业园区分布图

19世纪后期,第二次产业革命带来了工业的大发展,工业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大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城市快速集聚,大城市中心区域开始出现人口和经济压力,城市再造思潮也逐步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于对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需求,客观上也使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向外溢出。从最早的新城建立思路来看,其根本出发点是缓解日益膨胀的城市人口压力,疏解大城市内部部分产业职能及其相应的人口。进入20世纪后,西方各国均开启了城市疏解的新时期。以英国1946年制定的《新城市法》为标志,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中小城市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典型城镇化模式。在城市进行疏解过程中,中心城市产业功能的外溢形成了产业新城的最初雏形——产业园区。

产业园区及产业新城发展阶段

国外产业园区、产新城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企业带动、配套超前、生态优越。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城镇建设和居民生活诸如居住、环境、消费、教育、发展、交通等各个方面,并在建设伊始就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

国内产业新城发展历程:

从产业为主到产城一体化

中国新城发展历程

随着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蛇口工业园创立,产业园区开始成为中国经济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伴随着全球化产业转移分工的利好,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迭代作用,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园区逐步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园区形态也不断演进以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环境。分阶段来看,从最初传统的产业园区发展到目前的产业新城,共经历了生产要素集聚,产业主导,产业升级、配套完善,产城融合四大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传统的以“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工业园区正在向“产城一体化”的综合性产业新城转变,其区域功能结构更为复合、全面,对产业服务的配套要求也更为精细化、多元化。

从中国产业园区到产业新城发展的四个阶段

2009年以来,国家对园区开发的重心向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方向转变,对开发区数量进行适度控制。园区开发过程中更注重新兴产业,知识密集型项目的引入,强化园区创新及转化功能。并以多产业集群的整合发展为主体,一方面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发挥了资源共享优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推进,产业园区越来越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园区逐渐成为集住宅、写字楼、商业、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聚集了大量的常住人口,产城关系得到了较好融合。在这种多功能的综合体内,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同时完全得到满足,本身就达到了一个新城的标准。“产城融合”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具备高势能优势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已成为产业园区运营的主要方向。

万向创新聚能城|聚何“能”:从新能源到工业实体转型创新

万向创新聚能区块链布局场景

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进入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升级新阶段。然而,面对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的实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竞相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国海外制造企业遭受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双向碾压”,迫切需要通过创新和发展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和竞争力,但是,价值链“低端锁定”、科技创新成果扩散滞后以及文化整合风险成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仅仅依靠物理技术创新远远不够,“社会技术创新”理论为物理技术创新转化与扩散提供了新思路。基于对全球工业科技趋势的投资,万向集团在2009年提出了“坚持发展清洁能源,抢占制高点;坚持金融与实业相结合,提高效率;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融通资源”的重大举措,形成了万向第五个“奋斗十年添个零”的战略。万向创新聚能城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万向做电池,不仅是为电池而电池,而是布局到清洁能源、启停电池、动力电池、控制系统、洁能智动车、储能电池、分布式能源、新能源科技、清洁能源网。电池,被视为电动汽车的心脏,也是电动汽车更新迭代的关键。对电池的研发制造,万向一直执着至今,它是万向转型、布局新能源产业链的基础支撑。

万向造车,不仅是为造车而造车,而是专注洁能、智动,让智能汽车进入未来城市,成为未来人最大的智能终端平台。

万向造城,也不是为了造城而造城,而是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科技,打造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在区块链上的新型智慧城市。区块链应用场景包括:分布式能源系统、居民身份与电动车设备ID登记在同一账本上的“共享经济”模式、追踪动力电池及二次回收用作储能电池、智能制造、机机对话、智能家居与智能社区服务等。

城市从来不是建造出来的,城市最坚实的支撑是产业和人,建造只是它们的结果。万向创新聚能城,这个“能”的内涵,从最初的电池布局,到新能源汽车布局,再到区块链布局,再到工业实体转型创新,体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的时代思考。越是在新常态下,越要走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大,越要向科技创新要红利;越是传统产业比重高,越要向科技创新要出路。

万向创新聚能城|如何聚“能”:借鉴三个产业新城的正确打开方式

案例一 构建反磁力体系:米尔顿·凯恩斯

产业新城因产而生,而且因为产业的稳固支撑,还生存得更好,更加稳健。英国在发展第三代新城时候提出“反磁力吸引”体系,该思想认为:每个城市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吸引地区,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存在着区域中心,形成规模较大的有吸引力的“反磁力”城市,吸引中心城市就业人口。英国的米尔顿·凯恩斯能够称得上成功,就在于其产业新城的发展模式,以产业为支撑,成功构建规模较大的有吸引力的“反磁力”城市,吸引中心城市的就业人口。米尔顿·凯恩斯在1967年进行规划,1971年开始进行建设,自此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目前,米尔顿·凯恩斯已成为拥有24.88万人口、总面积88.4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城镇。在英国最佳工作城市的调查中,小城米尔顿·凯恩斯力压伦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米尔顿·凯恩斯一直以来致力于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和交通的优势,大力兴办零售、信息、咨询、保险、科研和教育培训等服务业。从该镇的劳动力分布来看,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将近8成。在服务业当中,又以批发、零售业规模最大,占就业人口总数的22%。更重要的是,米尔顿·凯恩斯在发展中注重吸引大型跨国公司。40多年来,有5000多家新企业来到米尔顿·凯恩斯投资,其中20%为外企,特别是美国和日本企业。这些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主,大约60%的公司雇员超过百人,其中包括梅赛德斯—奔驰、大众集团、美孚石油等。发达的服务业和大量能创造就业岗位的企业的存在,保证了米尔顿·凯恩斯本身能够成为地区的中心,不仅分担了周围大城市的一些职能,而且成功让新城自身成为反磁力城市,促进新城的良性,健康发展。

案例二 产业升级改变城市:上海松江新城

松江新城泰晤士小镇

产业新城的发展建立在自身区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基础之上,产业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城市的聚集形态。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会带动城市空间形态的转变。松江新城依托松江大学城和松江工业园,在上海郊区化进一步推进的大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逐步发展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基地、利用外资的重要高地。然而多年来,松江的产业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松江工业大部分处于产品高端,环节低端的状态。产业类型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工业区基本上以传统“厂房连厂房”的“摊大饼”式发展。“纯工业”的定位,使得在偌大园区内,“就近买瓶矿泉水”也能难倒不少企业的员工,工业区与新城区、与市中心之间,每天上下班来去的“潮汐”现象非常严重。整个松江新城,呈现一种产业园区与城市分离的城市景象。现在的松江新城正借力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契机,力推“产城融合”。根据初步规划,西部园区3000亩土地将用于商业、商务。毗邻松江新城的松江工业区一期2.56平方公里范围,将更加注重“产”与“城”的联动。同时推动园区的转型升级,一批企业正逐步在园区设立地区总部,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转型,而生产功能则逐步向外地转移。整个新城将重点延伸发展现代物流、专业服务、研发设计、时尚创意、总部经济、服务外包、总集成总承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未来松江还会形成开发园区、松江城区、各镇区、大学城校区、周边社区的“五区联动”格局。所有这些都是希望通过推动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助推新城城市结构与城市面貌的转变,真正实现城市与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

案例三 城市完善助推产业:瑞典KISTA新城

产业新城区别于工业园区在于产业与城市的深度互动,甚至是产城融合。而产城融合的目的在于,产业区与城市区发展之间应该是一种互动的,互为促进的机制,让产业新城的经济和社会充满活力,城市的自我完善能够为整个产业新城的发展提供不可缺少的助推力。如果说我们通常持这样的观点,那就是导入适宜的产业,就能带来人口,即“先乐业,后安居”。在知识经济时代,“先安居,后乐业”,将成为产业新城产业升级,新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正如全球公认的未来学和城市研究的权威乔尔科特金在其所著的《新地理:数字经济如何重塑美国地貌》一书中指出,在数字经济环境下,产业布局的地理决定论受到冲击,人才成为企业选址的主导因素。哪里有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就会选择到哪里。而如果一个新城很宜居,能够吸引一些高素质的人才,自然也能吸引相关的企业。也就是说,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经济的发达程度并不取决于传统的能源或港口之类的区位优势,而是取决于这一城市中的智力资源优势。在这种形势下,就出现了一系列这样的城市——高端人才聚集而带来高端产业聚集,而高端人才的聚集的前提又是因为这里的宜居程度很高。于是,高度宜居带动高级人才,高级人才带动高端产业,高端产业的收益又进一步带动宜居环境的改善,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一经形成,这样城市也就形成了科特金所描绘的“精英城市”。

KISTA新城的建设在一开始就呈现出一种产业化和混合化的特征。新城形成了以产业和居住为主的两大功能板块。其中居住部分总共规划配备了3000个居住单元,它们采用多元化的居住户型,不仅有密度较高的经济型员工公寓、多层住宅,还有高端生态别墅,全方位满足新城各个层级和收入水平的员工的居住需求。KISTA新城注重绿色公园、步行街、林荫道、绿化带等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尽力塑造建筑与环境景观、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郊外田园风格,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绿色生态的新型社区。同时还创造适宜步行的公共环境,通过步行系统强化各种公共空间的品质。KISTA新城在建筑群体的空间上形成了一种院落式布局,注重相邻建筑之间以及建筑内部的院落围合,不仅能形成一种富于变化和层次的空间形象,还为人们打造了一处处内向型的活动交流场所,整个新城仿佛一个十分有利于家庭欢聚,朋友聚会的大公园。在社区内还拥有全斯德哥尔摩郊区最为完备的设备配套。KISTA不仅仅关注科技,还精心规划了集公园、娱乐、购物、居家、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公共环境,企业在创造经济收益的同时不断翻新城市面貌,为人们带来更好的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正是这种高质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强大吸引力,让KISTA的ICT从业人员高度聚集,这种优势赋予新城巨大的发展潜能。

总 结

“产业造,新城事”。产业新城由产业而生,而长大,却也因城市的发展完善而升级,而壮大。唯有形成两者间内在的良性互动机制,才能助推产业新城的持续、健康、繁荣发展。

万向创新聚能城产城融合理念示意

对万向来说,“聚能城”聚焦的是创新体系,万向要把它奋斗49年的经验融入其中,集产业、科技、城市于一体,从新能源切入,把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渗透到产业,渗透到城市。对萧山来说,“聚能城”聚焦的是“聚能”二字。它的西面有亚运村、钱江世纪城,东面有萧山科技城核心区,是萧山“两带两廊”产业规划中的核心区域,区位优势显著,同时它又是一个有产业、有科技、有城市,又有新能源以及数字经济等概念的“未来之城”,与省市区三级战略紧密相关。对杭州来说,“聚能城”聚焦的是如何紧紧抓住杭州“第四次产业革命”,积极打造中国数字城市建设的杭州模式(包括商业模式),真正培育一个万亿级的数字经济来支撑杭州经济新一轮的发展的机遇。对中国来说,“聚能城”聚焦的是先走出去,再引进来,多年前的万向通过反向OEM大举进军国际市场,现在要通过万向创新聚能城的建设,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思科公司、SmithgroupJJR设计公司、澳大利亚PTW设计公司,以及新加坡CPG咨询公司等世界高端团队、人才、技术引进来。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新城要想成为相对独立性的新型城市,避免沦为空城、卧城,就要积极发展符合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以产业的发展为支撑,带动新城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促进新城居民的当地就业,尽可能实现居住与就业的平衡,真正构筑起反磁力体系;对于国内众多的新城建设来说,产业的引入要建立在自身区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基础之上。产业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城市的聚集形态;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会带动城市空间形态的转变。

万向创新聚能城是大湾区播下的一颗“聚能”的种子,规划瞄准的是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的高度,粤港澳湾区的速度,通过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的高度,吸引高端人才来就业定居,将是其迈出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的第一步。而要想真正的实现产业新城的健康持续发展,新城建设本身是尤其重要的,宜居的新城生活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是吸引高端产业人口的必要条件,通过打造高度宜居的新城环境带动高级人才的聚集,以高级人才的聚集促进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产业的收益又进一步带动宜居环境的改善成功,实现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才能不断保持产业新城经济和社会的旺盛活力,才能最终成功助推这颗“聚能”的种子长成“创新之树”。

【参考文献】

1.中国指数研究院公众号:国外产业新城是如何发展的?都有什么特色?

2.中国指数研究院公众号:从工业园到新城,国内产业新城的四大发展进程。

3.王挺:从3个案例看产业新城的正确打开方式,搜狐焦点产业新区。

供稿:赵晓旭

审核:接栋正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