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见证且推动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与城市的崛起。城市是展现新时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样态的重要载体,治理水平的高低更是直接关乎城市品质乃至区域持续性、跨越式发展的“大计”。
一、城市公共服务40年发展概况
通过对中国城市公共服务发展历程的基本认识,并将它置于中国城市化的背景之下.如今中国城市化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这不仅是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转变,更意味着中国城市公共服务提供的一种转变。
中国城市公共服务40年,实现了基本公共服务的高增长、广覆盖。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断增加,在2007-2016年间,国家投入到教育、社保、卫生、文化体育的财政经费分别增长了3.9倍、4.0倍、6.6倍、3.5倍,截至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达93%。在这些高增长的数字背后,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中国城市公共服务体制与供给机制逐步完善,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市场分担和社会参与的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格局,供给方式不断迈向市场化和社会化。
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市场机制,社会力量都可以纳入到公共服务的范畴当中。从公共服务机制角度来讲,公共服务机制的完善主要依靠政策引领、机制改革以及市场化工具的联合作用。政府不断调试改变着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体系,使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走向均衡化。从纵向的角度来讲,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是从中央到城市一个上下联动的过程,从横向角度来讲,是政府与市场、与社会横向机制变革的一个过程。
二、公共服务动力与历程
第一个层面公共服务发展的动力是理论的变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要符合效率与竞争,政府要在善政的基础上实现善治,形成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二个层面公共服务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的发展。从中国公共服务发展的社会现实来讲,公共服务的需求存在着日益分化、日益增长、日益提升的需求。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为中国公共服务的进步提供了条件。经济体制的转变,培养了大量市场主体,使得社会需求、社会承担主体增加,也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提高奠定了现实基础。
第三个层面公共服务发展的动力是政府改革。中国40年中的增量式改革构造了今日中国公共服务的格局。政府改革通过职能优化,配套的机制改革实现了政府与市场的优势,同时在政府目标中实现从经济发展到公共服务的转变,在供给方式中实现让权于社会。政府积极主动的改革成为公共服务发展的主要动力。
公共服务发展的历程特征主要呈现为1978-1992年单位制在公共服务中的突破和瓦解,1992开始对于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不断尝试和探索,到2002年公共服务走向均等化建设方向。
三、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中国逻辑
第一部分是公共服务供给目标由“量”到“质”转变,兼顾效率与公平。改革开放之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领域非常有限。到2003年之后,我们开始由对经济总量的追求转向对优质服务的追求,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不同群体、区域之间公共服务分布不均现状。
第二部分是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发生转变,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参与竞争格局。在公共服务中,政府是唯一合法的制度设计者,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直接生产者,是服务生产主体的监管者。政府主导下的参与和竞争要实现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倡导公共服务公私合营;按照公共服务特性决定供给模式,精简生产职能,发挥监管职能。
第三部分是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由一元供给到多元参与供给。在多元供给机制下,依据公共服务性质,混合运用行政型供给、商业型供给、志愿型供给和混合型供给四种供给模式。在多元运行机制下,政府要规范监管机制,有效利用竞争参与机制和利益整合机制。
从城市公共服务的中国逻辑中,总结中国城市公共服务模式的发展经验。首先,整个党领导下的改革是中国城市公共服务发展、政策创新的不竭动力;其次,政府职能变革与政策工具创新是中国城市公共服务发展的实现手段;再次,对于公共服务的内涵发展是个不断探索、不断优化的过程;然后,城市公共服务发展是个多元立体的政策体系;最后,中国城市公共服务发展是个寻求人民性、公共性的价值追寻过程。
四、思考与展望
思考公共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公共服务供给出现“碎片化”问题仍然存在,存在公共服务高成本与低效之间的矛盾。另外,我们面临大数据时代,如何思考政府职能的界限,都是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所以,公共服务的性质决定了政府的主导地位不变,但政府主导地位的实现方式会有调整。基于上述情况,中国的城市公共服务发展之路是包容的、均衡的、可持续发展的。
作者:王佃利 山东大学城市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本文根据2018年10月13日在2018(第五届)浙江城市治理论坛上的讲话录音整理)
编辑供稿:研究四处(媒体宣传处) 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