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研究 | 郭新彪:环境健康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8-11-28 15:27   来源:城市怎么办

郭新彪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主任、教授

第八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征集活动城市环境问题金奖获奖作品为《环境健康学》,作者郭新彪,本文摘取作者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一、环境健康学的形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认识到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论文“空气、水、上地”中,从季节、气候、城市的位置以及水质等方面阐述了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与自然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近几十年来,环境科学学科的蓬勃发展,使其各分支逐渐形成和成熟,分工日益明确,形成了诸如环境工程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管理学等与传统的环境卫生学在研究内容上相互交叉的学科。

环境健康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也是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健康学研究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社会以及心理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包括生活质量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对人群健康有利的环境因素,消除和改善不利的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措施,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环境立法、卫生监督以及环境保护工作。

二、环境健康学的研究新动向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也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土地沙漠化在影响干旱地区粮食供给的同时,还直接导致沙尘天气的增加,生物多样化的减少使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抵御洪水,旱灾和暴风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全球温室引发热浪,洪水,暴风雨等异常气候事件,同时还可使一些生物媒介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范围发生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剧了城市的环境污染,带来了机动车尾气污染、城市热岛等一系列新的问题。

从上述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割裂开来谋求发展,只能给地球和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模式。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该概念从理论上明确了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和资源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观点。过去人们关心的是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人们则迫切地感到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对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国家之间在生态学方面互相依赖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世界不同经济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普遍认同,并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环境健康学从本质上讲就是研究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同时面临着如下环境问题,第一类主要是饮用水的微生物污染以及粪便没能得到卫生处理而导致的肠道传染病流行;第二类主要是工业化带来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公害问题;第三类主要是城市化带来的交通污染、城市热岛效应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由此可见,在解决许多传统环境卫生问题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面对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区域或全球性环境与健康问题。

环境与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在未来的环境与健康研究中,需要以人群健康为目标,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也要摆脱以往传统粗放的模式,妥善应对城镇化带来的风险挑战,让民众享受城镇化带来的益处、避免健康损失。这是中国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环境健康学应发挥的积极作用。

供稿人:商文芳

审核人:蔡 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