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世界第一”背后的秘密
  发布时间:2019-03-19 11:07   来源:城市怎么办

在PISA(国际组织举办的对15岁学生能力评估测验)的调研中,芬兰青少年在阅读与科学两项评比中多次称霸,解决问题和数学能力则位居第二。于是,芬兰教育有了“世界第一”的名号。在如今中国教育改革之际,教育工作者们在不断借鉴和探索中:芬兰,这个人口仅有500万人的北欧小国,它的教育改革经历和体系的发展愈渐成为大家的话题。世界经济论坛多次把芬兰的高等教育评为全球最佳。与此同时,芬兰的教育制度也是全世界最均衡的,学生成绩落差全球最小。芬兰教育领先的秘密是什么?它能给我国教育改革什么样的启示?

秘密一:“一个也不能少”的核心

当其他国家在施行精英教育时,芬兰却反其道而行,绝不标榜精英,坚持每一个小孩公平受教。从制度设计到资源分配,芬兰教育从平等出发。60万中小学学生,分布在4000所综合学校,平均每校约150人,班级人数不超过20人,小班小校的制度有利于“无一人落后”,没有贵族和平民学校之分。翻开芬兰各种教育文宣,从不高调“快乐学习”,对他们来说,有了公平,快乐就不是问题。何为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芬兰不是砸更多钱办教育,而是选择“专注”策略,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级中学和学习迟缓者身上。“这阶段的小孩正发展自己的学习方法,需要最多的资源”。教委会的目的是让“每个”小孩都具备基本能力,当学生出现短暂学习困难时,老师会立即提出矫正计划,在课堂上或是放学后进行个别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芬兰有将近20%中小学生接受额外学习辅导,,在老师早期介入辅导后,有轻微学习障碍的小孩都进步很快,一两个月之后,就不再需要“补救”。

同时芬兰反对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分类”或“排名”,整个社会花巨资在教育上,为的是把可能的“差生”降到最低,以避免这些在学校的弱势者最终成为社会上的潜在问题或犯罪制造者。“我们强调的是学习,不是竞争,芬兰绝对不会用竞争来刺激质量。”在芬兰,教育的目的是学习,而非竞争。

秘密二:全球最严格的师资标准

在专注的策略、平等的核心价值外,支撑起芬兰教育体系的,还有高质量的师资选拔和培养体系。自1979年开始,教委会就定调,中小学老师属“研究型”,必须具备硕士学历,这几乎是全球最严苛的规定。师资教育从原本的3年,延长为5年,高中生毕业申请师范学校时,除了要看在校成绩,还必须通过层层面试,确认有教学热诚与创新思维,才能挤进录取率仅10%的师范窄门。芬兰师范体系的唯一任务,是培育有能力的老师,并发展必要的专业质量,以确保教师生涯能够持续进步。换句话说,在芬兰,老师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意愿。“有能力学习,才有能力创新教学,教育才会不断提升”。培育无数教师的瓦里亚维教授比喻,在芬兰,老师是一种“最爱学习的动物”。据调查,芬兰年轻人最向往的行业就是当老师,中小学教师受民众敬重的程度,甚至超过总统和大学教授。芬兰老师教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怎么学习”。学生问问题,老师不会直接讲出正确答案,而是给他一个方向,自己去想、去找、去学。

秘密三:充分的尊重和教学自主权

严格要求师资质量,芬兰政府也相对给老师和学校最大的教学自主权。教委会和教育部每4年制定并公布核心课程纲要,其他如征聘师资、经营管理则由各校自治,举凡班级大小、课程内容、学生课表,甚至是每年上课几学期都由学校全权负责;至于要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教科书,则由老师自由选择。芬兰中小学并没有全国一致的联合评量,学校也很少有考试;芬兰官方也不进行教师评鉴。主管教育的中央教育部或地方政府,并不实施学校评鉴制度,对学校有绝对信任,再小的学校,也拥有绝对行政自主权。他们拥有和医生、律师一样的社会地位及工资水平。每天,老师们只花4小时上课,其他时间都用于课程设计、评估学生,每周还要花2小时用于“职业发展”。

秘密四:培养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据一项权威报告显示:61%的芬兰父母认为要培养孩子至少一种兴趣爱好。他们让孩子参加兴趣班的热情,可谓从婴儿开始:宝宝4个月,去音乐班;5、6个月,去游泳班;从1岁到初中毕业,在学校学做手工;4岁开始,可以去上1300小时的基础建筑班;更别提骑马、曲棍球、地板球、童子军、滑雪滑冰等各种兴趣班。甚至,在妈妈怀孕时,就可以给宝宝报名“婴儿阅读俱乐部”,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说白了,芬兰父母让孩子参加“兴趣班”的热情,丝毫不低于中国父母让孩子上“才艺班”,但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强调孩子要玩得开心,后者强调孩子要掌握一项技能或才艺,这项技能或才艺要有用。这就是中芬家长的一个区别:芬兰家长希望孩子是“为兴趣而学”,而不是“为才艺而学”。这样孩子不仅少了“为学而学”的压力,也少了“为才艺而学”背后那种相较高低的竞争心态。另外,芬兰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是全球最多,这在《什么是好父母》的调查报告中也体现出来:78%的芬兰父母提出孩子每天要运动至少两小时。我们都知道运动很重要,但很难有像芬兰父母这样要求孩子每天至少运动两小时的。

秘密五:芬兰父母的教养目标

一项来自爱沙尼亚和瑞典研究者的调查表明:“芬兰父母对孩子的教养目标主要有两块:一希望孩子做最好的自己(48%芬兰父母选择此项);二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34%)。”什么是做最好的自己(Self-Maximization)?就是做独立自主的个体,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芬兰父母那么重视兴趣的培养,那么关心他们的运动,那么在意自己先去了解小孩在玩什么。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孩是有自信的,是有生活的自主权的,是独立的,是充满好奇和快乐的。自然,不能滥用自己的父母权威去压制他们,而是应该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芬兰父母眼中,孩子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还是家庭成员和社会公民的统一体,这就离不开人际交往与合作。因此,芬兰家长重视孩子与他人的联系,要求小孩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同理心、对人友好等。这样,或许才是一个更好的“和谐”社会。至于学习成绩,只有3%的芬兰父母把它当作自己的教养目标,在人生这场马拉松上,很容易黯然失色,反倒不如培养一些优秀的品质:坚韧、诚实、勤勉等来得重要。

芬兰父母对学习成绩“不争”的心态,一方面让孩子有了幸福的童年,天性和潜能得到最大发挥。芬兰孩子或许不是最优秀的人群,但一定是最独特的自己;相反,如果我们总是在努力培养孩子成为优秀的精英,这就会让孩子有了更多的倦怠、更多的焦虑、更多的压力。另外,这种“不争”,也让家长对教师的态度更友好,对教师的能力更信任。

芬兰教育改革至今30年,一步一步走来,是孩子的成长和相互的印证。芬兰教育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可以复制的;并不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多么出神入化的家教指南,也可能有其缺点,但是它绝对是一本值得研读的大书。也许,它更多是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教育哲学:当每一个人都是幸福的普通人,都在做最好的自己,这个国家一样具有“竞争力”。

【参考资料】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陈之华 编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芬兰教育凭什么领先全球?靠的就是这些细节》现代教育报2018-11-15

《教育改革三十年,芬兰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搜狐网 2018-12-20

供稿:蔡昭春

审核:郭宸宇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