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研究|城市交通论坛专家观点集萃
  发布时间:2018-12-04 14:33   来源:城市怎么办

2018年11月11日,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办的“城市交通问题”论坛在杭州城研中心大楼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改革开放40年:智慧交通开启城市未来”。浙江大学智能交通研究所所长、教授王殿海,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进,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副总经济师、重庆轨道设计研究院董事长、重庆轨道产业投资公司董事长胡智勇,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谭永朝,《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社副主编张勇等专家学者,东南大学土建交通学部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炜,上海海事大学交通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钱红波等第八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获奖代表,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毛保华,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熊文等往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获奖代表,共30余人参加论坛。现将会议研讨成果综述如下。

东南大学土建交通学部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炜作《城市虚拟交通系统——给城市交通大脑赋予思维能力》主旨报告。他从现代城市、城市交通大脑、城市虚拟交通系统,城市虚拟交通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关键技术两部分展开论述,提出具有思维能力的城市虚拟交通系统“交运之星—TranStar”,解决现有城市交通大脑技术不足的问题。当前城市交通的问题是快速城镇化造成了交通系统供需失衡,大城市居民平均出行距离从2km增长至6km,引发城市交通结构的转型,造成出行机动化。在交通结构转型期,城市交通问题无法解决,但可以引导转型,缓解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总体思路即建设公交主导型的城市交通系统,基本策略包括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供需平衡(源头、远期为主),系统协同(过程、中期为主),效能提升(末端、近期为主),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交通系统需要通过“四精”来完成:精明交通规划、精致交通设计、精细交通组织、精准交通管控。我国正在实施的智能交通系统存在重大技术瓶颈,城市交通大数据只能解决交通状态检测,无法实现交通系统优化。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是搭建城市虚拟交通系统:一方面,互联网大数据作为交通大脑,基于理论体系重构、系统软件开发、虚拟平台建设的城市虚拟交通系统给交通大脑赋予思维,通过“大数据+交通模型”“人工智能+交通技术”双驱动提出综合交通复杂问题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城市交通问题的缓解需要城市各部门的联合与协作,城市虚拟交通系统及其仿真平台通过统一数据、统一方法、统一软件的共享平台,实现协同处置。城市虚拟交通系统综合仿真平台的原理是对真实城市交通系统进行虚拟仿真,多部门在平台上协作进行改造方案设计、评估、优化,最后在真实交通系统上实施。方案设计与论证从以前需几天、几小时、到目前的几分钟,大大提升了政府的协同决策支持能力与决策支持效率。

城市虚拟交通系统的功能设计包括基础数据库、分析模型库、平台软件库、备选策略库。基础数据库由人口分布、就业岗位分布、土地利用数据、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及综合交通枢纽布局等从城市空间开发获得的规划设计方面静态基础大数据,从各类移动终端获得的管理控制方面动态出行大数据,从交通系统内部获得的运营服务大数据等构成。没有一个行业部门或单位能同时具有三大类大数据,需要建立跨部门的第三方共享平台。从国际开源数据库OpenStreetMap可以下载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的网络数据库,通过“交运之星—TranStar” 解析,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完成一个大城市的道路网络基础数据库的构建。分析模型库立足我国城市交通系统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揭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系统供需平衡机理,重构基于大数据的新一代城市交通模型体系;新建能实现规划、城建、交通、交管、发改委等之间跨部门协同的交通要素相互作用关系模型。平台软件库具有交通系统集成化分析、交通方案交互型设计、评估结果可视化展示、交通系统整体功能评价等功能。备选策略库使公安交警等非专业人员能基于“一键式”流程完成路网局部微循环组织、单行线网络组织、公交专用道设置等某一项具体业务的设计及评估。城市虚拟交通系统的关键是为城市交通大脑赋予思维能力,只有世界第一的交通设施产生世界第一的交通效益和服务,交通强国才能实现。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进作《新时代 新动力》主题发言,他通过分享重庆长江大桥及港珠澳大桥等桥梁工程、昆明的国际交通枢纽、郑州的四环快速路、跟阿里云的深度合作等案例,展现中国建设的杰出成就。指出在美国高科技和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司聚焦桥梁等核心优势领域,融合山水城市交通特色,强化“精益求精、持续改进”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快数字化平台建设,应用全过程咨询和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落实一体化、数智化和国际化的3I战略。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毛保华作《城市轨道交通功能定位的演变及其影响》主题发言。他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轨道交通对城市公交系统功能的影响、新形势下城市地面公交功能调整策略三个方面展开,指出城市轨道交通的最大特点在于准时性以及节约土地资源;功能定位特点在于改善通勤出行服务水平,推动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通勤性交通供给服务的三大技术经济特点在于时间与空间分布的相对规律性、乘客对价格的可承受性、换乘设计的一体化要求。指出地面公交长期以来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手段,上海、北京、广州相继进入轨道交通主导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的新时代,轨道交通主导公交时代的新特征即各子系统功能发生变化,地面公交发展的两大领域:轨道交通未达地区的干线通道、轨道交通站点的集疏衔接运输与轨道交通一起,形成更富竞争力的公共交通体系;地面公交功能的变化公益性更强。新形势下,城市发展加剧了中心城区的拥堵,在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情况下,我国城市交通运行总体上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改变了城市综合交通的格局,协调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调整城市交通功能迫在眉睫。并指出地面公交新定位的要点:强化全市公交服务的整体改善理念,树立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架、地面公交为支撑的公交系统经营与发展理念;建立常态化的地面公共汽(电)车线网调整优化机制;在全市公交服务整体理念基础上,完善对地面公交服务公益性延伸新形势下的补贴机制。地面公共汽(电)车调整与优化研究的三个重点:一是适度削减平峰期与城市轨道交通重复运力,优化公交资源配置。通过加大平峰期地面公交行车间隔,调整平峰运力,将节约的运力投放它处,促进过短距离出行向步行与自行车的转化。二是增加轨道交通车站(包括对外交通枢纽)的地面公交接续线路,改善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的衔接。三是加大轨道交通未覆盖区域地面公交线网的密度,提高公共交通的整体覆盖水平,改善不同地区公交服务的公平性。

北京市延庆区住建委副主任、清华大学博士后曹仿桔作《未来智慧出行的新生态》主题发言。她从服务商的角度,提出提高出行服务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人性化交互使用的水平,是自下而上的治理出行。通过分析北京城市出行紧凑度及信息服务交互设计,认为增强出行信息的智慧体验是引导居民生活方式改变、促进紧凑城市实现的重要手段。未来公共出行信息系统具有四方面特征:一是共享,要求数据全面整合和共享;二是整合,各种交通模式高度整合,基于主动需求管理的思路调控交通需求,实现支付体系一体化;三是服务,提供无缝连接、安全便捷舒适的全链条出行服务;四是引导,扩大绿色出行的比例。该系统的信息会影响出行者的决策,充分的视觉反馈和适当的触觉反馈辅助也能提高出行体验。出行即服务的系统一定是将来城市出行发展的必然。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熊文作《中国智慧与人本交通》主题发言,汇报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中国的传统历史里寻找智慧,认为城市交通模式与人口密度、历史文化相关,比如传统文化中“饭后百步走”的绿色交通活动,以宗教和旅游为主要功能的拉萨步行环路,政府倡导为人民而设计的智慧理念。并指出国内外城市出行结构不同,国外出行以小汽车为主导,中国机动化强,出行结构以慢行为主。第二部分通过小范围的人本观测实验,研究人的行为方式及心理需求与交通设计的关系,从而改善交通环境,推进交通治理。以不同空间里人的衣服颜色、数量、笑脸比例分析城市的活力,通过布置传感器记录运河沿线、城市绿道、街道、共享单车使用等交通流量,归纳中国式的驾驶员、中国式的骑自行车、中国式的小学、中国式广场、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等现象。第三部分是以访谈调研的形式采集人的行为,从人本角度发现城市交通问题,包括总结城管局投诉记录中涉及交通的问题、分析杭州报纸民生相关标题、询问市民意见、置换思维亲身体验式研究,最后将调研结论形成一副扑克牌。第四部分是打造人本街道实验室,开展观察民生、倾听民意、结合各方力量及居民本身进行人本设计等实验。结合大数据观测技术,进行了改造传统公共空间、实现不同城市市民互动、不同城市游客中心流量对照、不同城市景色交互的智慧电视实验。同时,为开展人行道净化行动,开发了每8毫米一分析的中国式人行道采集车,优于传统的街景车每8米一张图片。

浙江大学智能交通研究所所长王殿海教授作总结发言时说,五个报告内容丰富,线条系统,王炜教授的研究成果从宏观真实的交通到数据的交通到实用化的管理和决策,可谓从真实到虚拟,从虚拟到真实。毛保华教授从结构层面探讨城市轨道交通,指出城市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城市公交格局,轨道交通主导公交时代的新特征即各子系统功能发生变化,进而提出新形势下城市地面公交功能调整策略。曹仿桔主任从服务商的视角创新性地探讨了智慧出行城市服务,熊文教授将研究落实到人身上,以实际生活为视角,通过亲身体验和丰富试验观测采集数据,并以鲜活有趣的形式展现,突出人本交通和中国智慧。杨进总裁通过介绍承接的多项桥梁设计、咨询项目展现中国建设的杰出成就。交通的问题,因人而致,因人而止,因人而治。交通问题本身是人类问题的结晶,通过人一些行为的停止,通过一定的工程、管理、法律,使人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交通终将实现高质量治理。

供稿人:戴 辰

审核人:毛燕武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