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如何实现涅槃重生?“杭州小河直街经验”值得学习
  发布时间:2019-03-15 14:15   来源:城市怎么办

所谓历史街区,是指在某一地区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这一地区历史发展脉络和集中反映该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价值的建筑群及其周围的环境。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街区的自然环境,也包括街区所蕴含的人文环境。

对于杭州这样一个有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展示窗口,是延续古城格局和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中之重。其中,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杭州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可谓是历史街区改造的成功典范。

小河直街的前世今生

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地处京杭大运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河交汇处。自南宋时期,这里就是重要的货运码头。明末清初,因为码头的日渐兴旺,整个街区成了运河沿岸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时移世易。上个世纪,原本繁华的码头一度衰败,小河直街也成了杭城有名的窝棚聚集区。多年风雨,这些清末民初建的典型水乡民居,经过时间的洗礼已变得斑驳不堪,有些甚至成了危房。2007年,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启动,纳入运河综合保护二期工程的重点项目。2007年底,市统计局城市调查队对运河综合保护工程的社会调查显示,包括专家学者、原住民在内的被调查者对小河直街保护的成效给予很高评价,认可率高达99.9%。

小河直街如何涅槃重生

通过保护整治,小河直街街区风貌得以恢复,居民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历史文脉得以延续,打造成一条以保持传统居住商住功能为主,延续杭州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和展示运河航运文化,集商住、居住、休闲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其成功关键在于:

一是修复建筑风貌。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改善的关系问题,是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一个难题。通过多方探讨,按照“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存历史真实、显风貌完整、体现生活延续和人文自然融合”的原则,提出了“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的保护方针,并根据此方针,对不同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存状况的差别,按“原模原样、原汁原味、似曾相识”三种类型进行区别保护。原模原样型,选择具代表性的结构尚好的房屋进行修缮,对其中受损的部件,通过加固调换构件,适当改善设施,原模样保留。原汁原味型,对结构不再完好、存在安全问题的建筑,通过提高房屋地坪,利用尚好的构件,改善室内环境,在原址复原。似曾相识型,拆除新建的砖混结构房屋,恢复清末民初风格的建筑。

二是改善历史街区环境及基础设施。工程中重点保护街区内“道路巷道一一里弄一一院落”的传统居住空问结构体系,保护建筑群体的空问组合关系,基本保留了原有的街道尺度。改善了街区脏、乱、差的环境,对河道进行了清淤整理,小河的河水恢复了清澈,驳岸也恢复了旧观。同时,工程重点改善了原有的基础及配套设施,主要有五方面。

(1)重新组织道路系统。以“限制为主、导堵结合、依靠周边、内部改善”为原则,对街区内道路系统进行合理定位,街区内部道路为步行道,禁止机动车进入街区内部。

(2)改善水务管网系统和能源系统。对历史街区内原有的供水、排水管道系统进行更换和改造,增加必要的污水管和雨水管,并对雨水、污水管道进行合理布置。此外,实行一户一表制,合理安排铺设煤气管道等,切实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3)建立完善的通信、电网管线。实施“上改下”的管线清理方式,合理进行电网建设,增加历史街区内的用电力负荷;增设变电站、变电器等,满足街区内居民生活的需要。

(4)改善街区消防设施。配备消防栓和灭火器;同时,妥善清理原来杂乱的电线,大大降低了消防安全隐患。

(5)重新配置街区配套设施。清除不协调的厕所、广告牌、路灯、座椅等设施,并按照历史风貌统一设计和重新配置,满足生活和商业需求。

三是降低历史街区居住密度。由于历史原因,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内居住密度高,街区内大部分建筑超负荷,风貌和质量破坏严重,外迁势在必行。然而,街区保护要遵循传统生活形态的延续性原则,过多地外迁居民势必会破坏街区原有的功能形态和民俗民风。为处理好此矛盾,市委市政府创新性地确定了“让利于民、鼓励外迁,允许自保”的搬迁原则,并提出对居民采取部分就近异地安置、部分回迁、部分货币安置的解决办法。由于采用了多样化、合理化、人性化的搬迁政策,短短2个多月时间内200余户居民全部迁出;约60%的居民选择在保护整治工程结束后回迁。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搬迁工作是近年来杭州市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程中搬迁进展最快、效果最好的一处实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历史街区如何实现华丽转身?“杭州小河直街经验”确实值得借鉴。正如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散文作家舒乙参观小河直街后,专门在《瞭望东方周刊》上撰文,建议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都到杭州市去取经,把杭州的经验纳入自己的老城老房保护工作中。

(一)政府保护与民众自建相结合的改造模式。历史街区的改造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坚持保护为了人民、保护依靠人民、保护成果让人民共享,保护成效让人民检验,让群众知情、让群众参与、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通过政府改造与民众自建相结合,调动街区住户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参与到保护工程中来。同时通过有机更新和适度改造,做好街区基础设施改造、建筑安全性能提升、日常管理等配套保障和服务工作,使修缮后的传统民居小但能更好地传承其特色和精髓,同时也能满足现代化的居住生活。这样,居民们才会乐意继续留住在历史街区中,原有的社会网络体系才能更好地得到延续。

(二)尊重历史精神积淀,控制外观整治强度。历史街区改造要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按照建成50年以上的老房子及具有历史价值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一律不能拆的规定,保护好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文化的可识别性,应重视历史遗迹的保存,避免采用粉刷等不可逆转的整容手段使街区“改头换面”、“面目全非”,尽可能采用传统材料加固或修复,让人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遗产文脉。

(三)发扬特色文化内涵,打造个性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历史街区改造要坚持“积极保护”的理念,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通过努力挖掘市井与工商业文化的优势背景,有选择地引进传统业态并形成规模。同时推进艺术产业的发展,提升品质与氛围,打响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着力打造历史和现代、艺术和生活、文化和科技相互融合的文创产业带。

结语

德国一位著名历史学家访问中国之后说,“我们今天拥有的一切,你们明天都将会拥有;但是你们今天拥有的一切,我们将永远不可能拥有。”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城市的老街、老宅、老树,来自于老城,来自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基础性投入,保护和发展、鱼与熊掌可以兼得。我们要当好历史文化遗产薪火传人,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城市的“金名片”,成为老百姓的“摇钱树”。

【参考文献】:

《新编城市怎么办》 人民出版社 2018.12

楼舒.历史街区保护“以民为本”发展模式探索——以杭州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程研究为例[J].住宅科技,2015,35(10):38-44.

供稿人: 吴兆克

审核人: 王剑文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