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教育研究|明确教育“三观”
  发布时间:2018-12-05 15:10   来源:城市怎么办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依靠教育。即不仅要把教育看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更要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要发展教育,必须明确教育“三观”。

一、教育改革观

改革无“禁区”,改革无“死角”,不能把教育领域视为改革的“禁区”,使教育领域成为改革的“死角”。围绕教育改革,必须重点研究3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总结教育改革的经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前提;体制创新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加快发展是教育改革的目的;重点突破是教育改革的基本方法;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有序推进是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其次是明确教育改革的重点。教育改革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的改革,也就是学校层面的改革,主要涉及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宏观层面的改革,主要涉及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两大改革,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关注的重点。最后是理清教育改革思路。一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不能把自己视同为“收发室”,而要成为“加工厂”,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好上级的指示精神;另一方面,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学校领导要当改革的“运动员”而不是“裁判员”,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二、教育质量观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必须正确把握教育质量观,也就是做到以管理求质量,以质量上规模,以规模增效益,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以管理求质量。在名校集团化办学中,必须坚持标准,不但输出名校的品牌、理念、文化、师资,更要输出名校的管理,包括教学、人事、财务、后勤管理,真正做到标准化管理。以质量上规模。要在坚持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扩大规模,但不能盲目扩大规模。一定要追求最佳的办学规模,而不是最大的办学规模。以规模增效益。上规模无疑是名校集团化的目标之一,但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追求最佳办学规模,实现名校这一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防止“牛奶稀释”,防止“金字招牌”含金量下降。总之,有管理才有质量,有质量才有规模,有规模才有效益。名校集团化办学,既涉及办学体制改革,也涉及投资体制改革,是杭州宏观层面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杭州的一大特色。因此,发展杭州的教育事业,必须要牢固树立教育质量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

三、教育竞争观

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要靠教育。教育不搞好,就会让杭州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最终使杭州这座城市失去竞争力。可以说,哪个城市基础教育抓得实、抓得好,哪个城市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获得主动。教育质量体现在人才和人力资源的市场竞争力上,否则就失去了衡量标准,就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的愿望。学生走出校门以后,99%以上都要就业,要接受人力市场、人才市场的检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是一种稀缺资源,将始终处于一种竞争状态。随着教育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教育资源不仅在全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因此,必须牢记“竞争”两字,尽最大努力,让杭州的孩子,包括“新杭州人”的孩子在全省全国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高教资源。这是党委、政府的职责,做到了这一点,就是称职;做不到这一点,就是失职。

推进杭州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有行动,更需要有先进的理念。只有在教育“三观”的引领下,才会有正确的思路,才会有正确的行动,从而保证杭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王国平 《城市论》 人民出版社

供稿人:钱意平

审核人:郭宸宇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