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理事长应邀赴余姚调研新型城镇化并出席课题结题评审会
  发布时间:2018-12-05 15:39   来源:城市怎么办

11月21日,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杭州城市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王国平应邀赴余姚调研新型城镇化并出席杭州城市学研究会《姚江文化产业带概念性规划》课题结题评审会。余姚市委书记奚明,余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森苗等陪同调研并出席课题评审会。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杭州城市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江山舞,余姚市发改局、规划局、交通局、水利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

上午,在余姚市委书记奚明等人的陪同下,王国平一行先后考察了河姆渡大遗址博物馆、王阳明故居、余姚老城区等重要区块,并就大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筑历史博物馆”打造、甬江—姚江一体化开发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下午,在余姚市政府召开《姚江文化产业带概念性规划》课题结题评审会。余姚市委书记奚明出席,余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森苗主持。课题组汇报课题基本框架、主要内容、特色亮点等。与会领导、专家充分肯定课题研究成果对姚江沿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义,并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建议。

奚明首先代表余姚市委、市政府对杭州城市学研究会余姚课题组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对课题研究成果表示高度评价。他说,课题组站位高、接地气,在不长的时间里数次深入现场、深入基层,听取方方面面意见,研究成果指导性、针对性都比较强。姚江是余姚人民的“母亲河”,保护好、利用好姚江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实事、好事。余姚市有关部门、街镇要认真学习、积极借鉴课题研究成果,并逐一落实到姚江沿线重要区块、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他指出,河姆渡史前文化、姚江名人文化、革命红色文化三大文化交相辉映,余姚完全具备打造东方文明之都样板区的基础与条件。余姚正以“八八战略”为引领,主动接轨大上海,积极融入宁波都市圈,以姚江沿线的生态人文景观、大遗址考古公园、文创产业园区、互联网+文化项目为载体,着力做好“文化”“生态”“发展”三篇文章,致力产业质效、功能品质、生态环境、民生福祉提升,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宁波都市区的西部门户枢纽和新时代的“东南名邑”。他希望,余姚加强与杭州城市学研究会的战略合作,重点围绕规划建设大遗址考古公园、应对高铁时代挑战、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开展深入研究,为宁波“名城名都”建设贡献更多的“余姚元素”“余姚力量”。

王国平首先衷心感谢余姚市委、市政府对杭州城市学研究会团队的信任,并充分肯定了余姚大力实施智能经济示范区、开放合作先行区、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品质之城、幸福和谐之城“两区三城”战略。他说,文化产业不仅是一种单纯的产业现象,而是一种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发展范式,也是催生新业态、提供新产品、拓展新领域的重要动力。余姚课题组在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姚江文化产业带建设为切入点,建设一条生态、城市、文化、交通、产业、景观六带交融的国际滨水文化产业带,完全符合余姚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内在要求。下一步,课题组认真研究、积极采纳余姚市领导、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抓紧修改完善课题文本,争取向余姚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王国平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一座城市要走出工业时代,迈入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就必须加快实现“发展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三级跳”。余姚要站位长三角一体化、杭州湾大湾区建设、宁波2049战略规划大格局,以姚江生态修复、城市有机更新、文化经济走廊建设、大遗址公园规划为抓手,以XOD+PPP+EPC为开发运营模式,逐渐腾退、更新、替换低效资源空间,引入文创产业、数字经济、特色小镇、现代新城等高端要素,高水平、高质量建设生态化、现代化、国际化宁波市域北翼中心城市。余姚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环境、发达的经济、精细的管理,改革开放40年来余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小县到现代经济强市的伟大跨越。当前,面对诸多重大发展战略之叠加,余姚迎来转型发展新时期,亟需适应新形势、谋划新定位、明确新战略、实现新跨越、开创新局面。第一,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要打好“上海牌”,高度重视杭州湾大湾区建设、沪(嘉)甬高铁规划对余姚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影响,一揽子研究并解决高铁线、高铁站、高铁枢纽、高铁组团、高铁经济、高铁时代等问题。要充分利用TOD模式的集聚效应,主动融入上海1小时交通圈、经济圈、生活圈,努力打造上海的“后花园”“文化客厅”,进而解决游客、创客、投资客、购房客、消费客从哪里来的问题。第二,坚持“接甬融杭”,做好姚江—甬江联动发展文章。要打好“宁波牌”,以宁波全域统筹视角,对接“三湾三江大花园”空间布局与“甬江生态经济廊道”发展战略,与宁波联手打造世界级宜居魅力文化名城展示区。姚江是甬江的支流,甬江是宁波的“母亲河”,要厚植姚江—甬江全流域生态优势,重塑优质滨水岸线,实现通江达海、海河联运。第三,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打造“建筑历史博物馆”。要以城市有机更新理念为指导,以最小干预、和而不同为准则,以道路(河道)有机更新带整治、带保护、带改造、带建设、带开发、带管理,通过背街小巷改善、庭院改善、危旧房改善、物业管理改善四大工程,把余姚老城区打造成“建筑历史博物馆”,让不同历史时期建筑和谐相融、多元共存。第四,实施“优二兴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推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等在余姚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深度应用,吸引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领军企业。要做好姚江沿线“退二进三”“优二兴三”的文章,充分挖掘传统工业创新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工业设计与企业战略、品牌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跃升。第五,科学规划“遗址公园”,探索遗产保护利用新路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在大遗址保护实践进程中出现的创新手法与有益探索,主要有“小遗址公园”(如余姚河姆渡)、“大遗址公园”(如西安汉长城)、“大遗址组团”(如杭州湘湖)等三种模式。要认真研究河姆渡大遗址保护与余姚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找到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以适度的利用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要充分发挥河姆渡世界级历史文化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学划定遗址保护区四至范围,适时打造具有历史文化古韵的世界级文化遗产体验区。第六,推广“XOD+PPP+EPC”模式,破解“钱从哪里来”难题。要以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土地一体化开发利用为理念,提高城市土地资产的附加值和出让效益,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积极进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挥社会资本管理、运营优势,提高项目实施效率。要充分运用“级差地租理论”,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潜力,不断加大对健康、文化、科技、养老、教育、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行业投入,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对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支撑作用。第七,打好“生态景观牌”“旅游休闲牌”,实现姚江“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要以更高标准抓好姚江水环境质量提升,加快推进水岸同治、标本兼治、常态管理,切实做到“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充分发挥河道生态、水利、交通、文化、旅游、休闲、商贸、居住等功能。要以余姚“文化兴盛行动”为突破口,以自然为本、文化为脉、品质为先、产业为要,积极谋划东方文化体验中心、国家文化交流基地、文化旅游精品路线、特色文化交流活动等,努力打造姚江“文化经济走廊”。

会议原则通过《姚江文化产业带概念性规划》课题评审,并就下一步深化双方战略合作事宜进行了研究部署。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