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教育研究丨名校集团化七模式
  发布时间:2018-12-08 14:37   来源:城市怎么办

自2002年,杭州市建立了第一个教育集团——杭州求是教育集团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幼儿园)组建了教育集团。事实证明,名校集团化战略是一条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成效最大的发展优质教育之路。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应以名校为龙头,推进“名校+新校”、“名校+民校”、“名校+名企”、“名校+弱校”、“名校+农校”、“进校(进修学校)+新校”、“教科所+新校”等七种办学模式。

模式一:“名校+弱校”。“名校+弱校”的办学模式,就是通过名校对弱校的重组或引领,由名校输出品牌、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等方式,提升弱校的办学质量。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学校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形成了“强校”与“弱校”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平衡还在不断扩大,实际上,这就是老百姓要“择校”的客观原因之所在。解决这种状况,自然需要对“弱校”给以大力扶持。但在现实中可以发现,单纯的扶持其实并不能真正使“弱校”变强,因为“弱校”之所以“弱”,最根本的是“弱”在理念、管理、文化等软实力上。“名校+弱校”这一模式,正是通过将名校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优秀的文化传统输出给弱校,从而使弱校在名校的带动下得到快速发展。

模式二:“名校+新校”。“名校+新校”的办学模式,就是通过名校输出品牌、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等方式,带动新办学校共同发展,快速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居住区域的变化等因素,杭州每年都需要新建一批学校。但是,这些新校建成后,往往因为教育质量低、缺乏社会认知度而导致许多家长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来读书。而要使一所新校具有比较高的教育质量和社会认知度,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名校+新校”这种模式,通过名校品牌、优秀教师的输出,就可以使新校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育质量,赢得社会的认可。

模式三:“名校+民校”。“名校+民校”的办学模式,就是通过名校与民校之间的相互联手,叠加名校品牌优势与民间资本优势,成立教育集团,实现名校与民校的“双赢”。教育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城市党委政府在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同时,还必须通过发展民办教育,集聚更多的财力、物力用于教育。“名校+民校”模式,就是通过名校良好的声誉、科学的管理、优秀的师资,帮助民办学校形成较高的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教育需求。

模式四:“名校+名企”。“名校+名企”的办学模式,就是名校与名企之间通过品牌、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实习培训资源、行业发展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互补,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名校与名企的共赢。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面对市场,作为一所职业学校,需要了解市场的动向、企业的需求,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欢迎。“名校+名企”,使学校能够迅速地获得市场、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第一手信息。由杭州中策职业学校、江干职业高级中学、楼外楼实业有限公司、杭州松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杭州杭菜研究会、杭州雷迪森酒店等八家单位组成杭州中策教育集团,成为校企联手、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新模式,有效地拓展了“中策教育”的品牌效益,拓展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模式五:“名校+农校”。“名校+农校”的办学模式,就是以城市中的名校为龙头,与若干所农村的薄弱学校结成城乡学校互助发展共同体,进而推动乡村基础教育发展。通过在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示范、教学专题研讨、教育资源共享、干部教师培训、小班化教育、新课程改革、贫困结对帮扶、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交流互助,实现城市优质教育向农村辐射,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模式六:“进校(进修学校)+新校”。“进校(进修学校)+新校”模式,就是进修学校与中小学校结合,既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了紧密的实践平台,又为中小学校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让学校的办学和管理走研究型之路,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如上城区将原复兴二小改为“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拱墅区将原小河小学改为“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将新建的田园二小作为“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实验小学”,实行统一法人、统一编制。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集团通过体制创新,把所属的集团子体学校作为进修学校的一个实践基地,让实践来带动研究,打造区域教育的学术高地,从而更好地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服务。

模式七:“教科所+新校”。“教科所+新校”就是由一些教育科研单位领办新校或弱校,利用科研单位雄厚的专业研究力量,使新校或弱校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缩短优质学校的成长时间。

参考文献:王国平 《城市论》人民出版社

供稿人:朱海波

审核人:郭宸宇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