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应邀调研良渚遗址
  发布时间:2018-12-10 14:38   来源:城市怎么办

11月28日,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王国平应邀赴余杭区调研北部新城华润地块、地铁2号线良渚周边地块、良渚遗址等规划建设情况。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张振丰,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俊杰,余杭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祝振伟,余杭区委常委、副区长、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新芳,副区长於卫国,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金国平、蒋卫东,以及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江山舞,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研究二处(杭州学研究处)负责人等参加了调研和会议。

在观看《良渚古城遗址规划》专题片,听取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良渚遗址综合保护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之后,王国平对良渚遗址的综合保护和利用工作作出充分肯定。他指出,余杭未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要做好三个坚持。

一要坚持规划统筹引领。余杭要对接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发展战略,发挥好“桥头堡”、“主阵地”的作用,聚焦高品质都市区建设,有机融入杭州主城,着力优化临平副城、良渚副城、未来科技城三大城市组团战略规划布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避免发展“顾西不顾东”,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区,以景点的要求建设城乡,使得城市风貌显特色、城市形象上台阶、城市环境更靓丽、城市品质再提升,推进城市建设转型,实现“东部崛起、中部兴盛、城西腾飞”。

二要坚持做优良渚城市组团。良渚遗址综合保护和利用工作一定要坚持规划先行、系统谋划、有序推进,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进行”。要坚持XOD模式,将良渚遗址的保护、传承、利用和改革,放在整个余杭区、杭州市的城市发展方式上去考虑。围绕做好保护、传承、利用和改革的文章,积极借鉴秘鲁马丘比丘遗址保护模式、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湘湖新城建设等成功经验,切实回答好规划如何实施、建筑和村落如何保护、水系和植被如何保护利用、产业如何发展、基础设施如何更新、土地如何开发等问题,妥善处理好良渚国家遗址公园与良渚博物院、“大美丽洲”公园之间的关系,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与考古工作之间的关系,良渚城市组团和余杭、杭州主城区总体发展的关系,突出总占地面积290平方公里的良渚城市组团功能,在100平方公里保护区范围以外围绕良渚大遗址公园来做城市组团,通过大遗址的保护、传承、利用和改革,带动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切实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推动城市发展的内涵式提升,全面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要贯彻“大遗址公园”理念,做好大遗址博物馆、大遗址考古公园、良渚城市组团的文章。要落实“积极保护”理念,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通过适度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促进可持续保护。

三要坚持破解“四大难题”。一是坚持破解钱从哪里来和去的问题。与解决民生问题一样,遗址保护也面临着“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钱从哪里来始终是困扰中国所有大遗址公园的一个难题。就目前而言,解决遗址保护资金问题主要有两种比较好的途径:一是以遗址周边土地增值反哺遗址保护的模式。比如,西安为保护大明宫遗址,就把大明宫遗址公园周边的经营性土地收归政府所有,然后利用这些土地的增值和开发反哺大明宫遗址公园;二是以整个城市为单位反哺遗址保护的模式。近年来,杭州立足于全市“大保护、大平衡”政策,在解决南宋皇城大遗址保护这一世界级难题中,从改善原住民生活条件入手,妥善处理好生活改善、遗址保护和部分利用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积极保护”。余杭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采用上述两种模式。二是坚持破解原住民实现美好生活的问题。在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我们也要处理好保护良渚遗址与提高原住民生活品质的关系,实现大遗址保护与提高原住民生活品质的“双赢”。必须把“保护为了人民、保护依靠人民、保护成果由人民共享、保护成效让人民检验”作为遗址保护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遗址保护与周边业态调整相结合,遗址红线范围内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原则,遗址红线范围外,如无重大遗址发现,则可进行业态调整。要在遗址保护中改善原住民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原住民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让原住民真正成为大遗址保护的最大受益者,实现大遗址保护与提高原住民生活品质的“双赢”,做到“遗址保、公园美、百姓富”。三是坚持破解大遗址公园保护模式发展的问题。大遗址是活态的文化、活态的遗产,保护大遗址,必须同时保护遗址本体及周边环境,必须不惜代价保护与遗址本体相关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物古迹、民居村落,保护与遗址本体相关的一切历史的、社会的、精神的、习俗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活动,努力把大遗址打造成为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高度和谐、完美融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大遗址公园”模式是杭州在遗址保护利用领域的重大创新,也是良渚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杭州在全国最早开建大遗址公园,一定要利用好大遗址公园,来彻底解决良渚保护传承利用这篇文章。所以一定要注意,大遗址保护不仅仅是良渚遗址的问题,实际上是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问题。遗址公园不仅解决了保护模式的问题,也解决了商业模式的问题。要坚持“保护、传承、利用、改革”实现良渚遗址保护1.0到2.0的跨越。良渚遗址的2.0,就是要坚持“大遗址公园”这一科学模式,坚持“积极保护”理念,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以适度利用来实现真正保护,以适当开发促进可持续保护,统筹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建设大遗址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特别是发展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途径,把大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统一起来,与城乡建设和环境改善统一起来,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统一起来,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要探索形成适合良渚遗址保护利用的“商业模式”,在实现良渚遗址申遗目标的同时,让大遗址公园成为世界级的旅游产品,实现良渚遗址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破解体制机制政策的创新问题。良渚遗址保护、传承、利用和改革工作的核心问题是体制、机制、政策问题。要“远学深圳,近学滨江”,通过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成立领导小组,下设良渚遗址管委会,实施一家管理,完善准国家级开发区体制,做到“办事不出管委会”和“资金自求平衡”,统筹解决“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人从哪里来),手续怎么办”四大难题,让良渚遗址成为余杭的“金名片”,百姓的“摇钱树”。

当前,良渚遗址综合保护、传承、利用和改革工作,要重点做好“美丽”、“品质”、“顶真”三篇文章。一要彰显城市美学。要通过弘扬“城市美学”彰显城市特色。从城市自然和人文的品质根源上继承和发展城市建设的生命特点,是城市化推进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是对城市管理者的最大挑战。要重视遗址保护与展示中对传统元素、材质、气氛的美学融合,把良渚遗址打造成为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完美融合的大遗址保护典范。二要坚持品质至上。要坚持“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两高方针。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坚持细节为王,细节决定成败,人民生活品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建设规划中的细节,在细微处和琐碎处体现对城市生活品质的思考与追求,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要坚持“四改六”、“白改黑”、“上改下”、“绿改彩”、“暗改明”方针。“四改六”,即道路由四车道改为六车道,有条件的设置公交专用道;“白改黑”,即水泥路改为沥青路;“绿改彩”,即城市绿化改为彩化,形成乔、灌、草立体种植生态模式;“上改下”,即电路、通讯等高架线路改为埋在地下;“暗改明”,即无路灯地段改为有路灯。要推进“道路(河道)有机更新”,带整治、带改造、带建设、带开发、带保护、带管理。“带整治”,即道路沿线、河道沿岸环境综合整治;“带改造”,即道路沿线、河道沿岸城中村改造;“带建设”,即道路沿线、河道沿岸新农村建设;“带开发”,即道路沿线、河道沿岸在建设规划范围之内的土地要做到“优地优用”;“带保护”,即把道路沿线、河道沿岸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首位;“带管理”,即通过道路(河道)的延伸,将城市现代管理方式延伸到城乡结合部。要高度重视良渚遗址的历史城市景观的保护。历史城市景观是指历史城市所有互相作用的自然与文化、物质与非物质属性要素的总和,涵盖了自然系统、土地使用、地形地貌、生态结构、植被水体、视觉结构、社会功能、建筑构筑等多方面,在这个景观体系中,遗址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而不是全部。要依据良渚晚期古城水路格局,严格遵守遗址保护规划扰土深度控制,结合现状水塘、湿地,将部分水塘相连,水系贯通,恢复古城湿地风貌。河道水系采用自然式驳岸,保护古城高地,降低河水对驳岸的侵蚀,局部重点区域采用松木桩与竹板护岸的方式。要对现状植被系统进行改造,现状城墙标识为白三叶,可更换为其他本土植物,前期可采用试验田的方式。结合考古遗址保护,去除部分水稻田,保留现状城北、城南、城西大面积稻田,利用田埂,设置田间栈道,打造浸入式游赏体验。结合活动场地,以考古植物为依据,优选现有乔木品种,与遗址风貌相协调。三要树立“顶真”理念。良渚遗址综合保护工作要践行“顶真”、“认真”、“当真”的“三真”精神,加强各级领导,要领导抓、抓领导,重点抓、抓重点,反复抓、抓反复,落实责任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资源要素整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和“条”抓“块”保、五级联动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遗产所在地政府的主导主体作用。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