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端日益凸显,我国公办教育应如何改革?
  发布时间:2019-02-28 11:48   来源:城市怎么办

吴 华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策略与法律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办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与此同时,她的体制弊端日益凸显。改革公办教育是大势所趋,只有公办教育的浴火重生,才能够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当今我国公办教育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公办教育效率欠佳,二是公办教育缺乏选择,三是公办教育公平堪忧。面对这样的挑战,公办教育应该怎么做呢?可以针对几个问题:一是改善教育公平,二是提高教育质量,三是扩大教育选择。

目前整个改革按照国家的部署,就是市场取向改革。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有相当一部分是沿着市场化方向取得的:一是允许资源的自由流动;二是激发微观主体的自由活动。这个就是市场体制改革,是对以往计划体制管理模式的一个突破和创新,这个改革理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底层:改变教育体制,管办评分离

具体的设计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到底层教育建设,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现代化的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包括底层的治理架构,目前在有些方面我们的推进速度减慢,譬如去行政化受阻、简政放权受阻,但是国家的改革方向是没有改变的。

中层:教育制度变革

第一,建立多层次的教育凭证制度。所谓教育凭证制度就是按学生人数分配公共教育资源。浙江省在2001年前后曾在长兴县启动了这两个改革,并且在全国引起普遍的反响,但是最后没有继续了。因为改到后面就是要革自己的命,革教育局的命,革公办学校的命,革重点学校的命,所以没法继续下去了。

第二,建立特许学校制度。如何才能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呢?现在正在做这方面的改革试点,有一个经验可以借鉴就是美国的特许学校制度。我们讲推行义务教育发展制度,一是改善农村学校教育,是让师资资源进行共同配置,但是我们发现这个虽然有作用,但是不能解决各个环节的问题。

第三,激发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活力。不激发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活力,特许制度就不能完善。特许学校的做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而且要全面推进这个激发学校活力的做法。要充分提高学校办学活力,就必须要对公办教育施行一个彻底的变革,否则仅仅是表面上的示范、窗口、重点是没有用的。

顶层: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下面,我想提出一个未来教育体制目标模式的制度路径。

一是按照学生人数分享学校公共资源。无论从公共资源形成的源泉分析,还是从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分析,虽然学校有公办或者民办,但学校中的学生对公共资源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学生权利平等的观念基础上设计公共资源分享政策框架和制度方案,才能够形成最大的共识。“教育券”是属于教育凭证,可以看作是基于学生权利平等的典型制度设计。我们国家有多层次的教育行政制度,可以有国家发行义务教育凭证,有浙江省发起浙江省的义务教育凭证,有杭州市发起杭州市的义务教育凭证,有淳安县发起淳安县的义务教育凭证,每一个县都是公平的,但是做起来可以不一样,但是都是合法的法律框架下的。今后不断提升框架水平,但是每一个线都是公平的,这个教育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的依据是我们的公共教育资源是从纳税人提供的税收产生的。所以公共财政的职能都应该是支持教育公平制度,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建更多的民办学校,而不是相反。

二是办更多的民办学校。当然民办教育的发展要跟公办教育共同发展,但是一个发达地区有更多的民办学校,欠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公办学校,城市有更多的民办学校,农村有更多的民办学校,义务教育有更多的公办学校,非义务教育有更多的民办学校,是不是要控制一个比例呢?还不需要,现在民办学校一位难求,它意味着我们的民办学校还有很大的空间。

三是减少公办学校。按照现在的公办教育规模实现公平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我这里做一个计算,现在接近23万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如果做像中关村三小那样的学校,我们需要投入20万亿以上的基本建设投入。但是现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年能够拿到多少资金呢?改善条件的不超过400亿。做到这一点需要500年,所以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做到全省一样,需要一百年;如果做到全县一样,至少需要25年。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缩小公办教育的规模,而不是扩大。

延伸讨论

也许大家会有一些疑问,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基础教育都是以公办教育为主,难道他们都没搞民办吗?因为全世界没有搞民办教育的制度,这样的一个现象并不值得惊奇,譬如说现在全球都在建国有化,都在建国有经济,全球在基础阶段以公办教育为主的模式非常值得检讨。它为什么产生呢?因为公办教育产生最开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解决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接着这样一个公办学校出现以后必然会产生免费教育。但是虽然是免费教育,但是要优质的教育供给,于是就产生了财力的供给和质量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我们发现西方和中国是两种模式,西方是压制这样一个质量水准,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公办教育基本上都在平均水平上下。原因就在资金跟不上。同样的问题在中国一样存在,但是我们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也就是差异化供给,北京最好,上海其次,杭州再其次,接下去淳安县城再其次,接着农村。复杂的供给层次就是要解决质量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在中国这样的大国,目前公办教育这样的规模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事实已经说明解决不了。所以今后的发展应该是在以较小的公办教育规模上保证公办学校的高度的均衡化,但是这些好的公办学校今后是干什么的呢?是回归它的初心,为弱势群体服务的。譬如说杭州最好的公办学校应该是给流动人口服务的,应该是给弱势群体服务的,这样在公平和选择方面同时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现在看下一步新一轮的学校建设,新的学校建设起来会出现什么呢?杭州已经有一些类似的学校,那就是说明新的差距又产生了,不可能解决这么多的问题的。

还存在一个疑问是民办学校成本高且收费高。其实按照我们的计算,在全国水平上的民办学校的成本是公办学校的1/2,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公共财政资金按人头均分,那么在民办学校入读的学校不但不交钱,反而有盈余。所以民办学校不是像人们看到的少数高收费的学校,普通的民办学校可以不用交钱且有收入。

因此,今后我们要建立更加合理的公共教育体系。有这样的制度架构——普遍的教育凭证制度、更多的民办学校、较少的公办学校,将保证教育质量和选择公平性的共同实现。

(根据吴华教授在杭州城研中心“多界联动 系统破解‘三点半’问题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不代表本公号立场。)

供稿:林玥玥

审核:郭宸宇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