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特色小镇发展须重新审视“三性三型”
  发布时间:2019-02-25 15:08   来源:“城市怎么办”微信公众号

特色小镇、未来社区分别被纳入2015年、2019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随着2019年未来社区在浙江的全面实践,有望形成与特色小镇类似的浙江标准。根据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的研究成果,未来社区可归结为: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的人民社区,是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坐标,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内涵特征,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交通、低碳、建筑、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引领未来生活方式变革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面对未来已来的社区化时代,特色小镇如何适应新时代、新场景、新要求,亟须在模式类型上开展再创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1

特色小镇发展的时代性

迈入新世纪以来,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下,浙江小城镇经济、县域经济、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发展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2012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和新旧动能交替期,以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浙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重大挑战,暴露出核心产业竞争力不足、资源有效利用率低、核心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和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平稳度过经济发展的“瓶颈期”,2015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借鉴中外发展经验,立足都市区经济创造性地提出了特色小镇这一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并在全省统筹推进、逐步实施,有力的推动了浙江经济社会新一轮改革发展。2016年出台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采纳了浙江特色小镇的内涵界定,认为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高端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

特色小镇不同于过去的政策性的产业园区,它必须有突出的发展主题,而不是单纯的招商引资。特色小镇内涵特质,要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推动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有效载体。不能把特色小镇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装,不能盲目把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以及行政建制镇戴上特色小镇“帽子”。

2

特色小镇发展的创新性

改革创新是特色小镇高质量、内涵式建设的根本动力。浙江特色小镇强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合发展,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破解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难题,并初步探索出一条基于特色小镇的产城融合发展新路径。

一是规划理念创新,实行“多规合一”。特色小镇规划不是单一的城镇规划或园区规划,而是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因此,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摒弃“贪大求洋”“大拆大建”的做法,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合理界定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与产业支撑力,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结合资源禀赋条件,联动编制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项目、资金、人才“三方落实”的建设规划。规划编制要精细,不仅要编制概念性规划,还要编制控制性详规、核心区设计规划等,画出空间布局图、功能布局图、项目示意图,确保小镇规划可落地。

二是运营机制创新,实行“企业主体”。特色小镇的成败不在于政府是否给帽子、给政策,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动力,市场是否有热情。因此,特色小镇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必须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好编制规划、保护生态、优化服务,不干预企业运营。要摒弃“先拿牌子、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的传统做法,引入有实力的投资建设主体,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要给予小镇独立运作的空间,发挥当地居民、村(社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小镇的规划建设,使市场主体和当地居民成为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真正主体。要创新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小镇建设。要引入第三方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的融资、市场推广、技术孵化、供应链整合等服务,使特色小镇成为新型众创平台。

三是制度供给创新,实行“优胜劣汰”。坚持质量导向,把实绩作为唯一标准,重点考量城乡规划符合度、环境功能符合度、产业定位清晰度、文化功能挖掘度等内涵建设情况。实施“创建制”,重谋划、轻申报,重实效、轻牌子,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宽进严定、动态管理,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形成“落后者出、优胜者进”的竞争机制。实施“期权激励制”,转变政策扶持方式,从“事先给予”改为“事后结算”,对于验收合格的特色小镇给予财政返还奖励。实施“追惩制”,对未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实行土地指标倒扣,防止盲目“戴帽子”,确保小镇建设质量。

3

特色小镇发展的特殊性

特色小镇作为开放性的发展空间,是对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探索的试验区,需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对符合这个主题的资源和要素进行空间重组,深入发掘产业、机制、功能、风貌、人群、位置的特殊性,体现个性化、主题化、文化创意特色化的地方发展道路。

一是特色小镇要充分挖掘区域产业特色。只有挖掘产业的内容及活力,制定产业的扶持及优惠政策,用产业的活力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供需关系,这才是特色小镇的发展动力和可持续的基础。浙江特色小镇在发展战略上,强调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的核心作用并不在于资源的倾斜性配置,而在于引导、规范和服务,这对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特色小镇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特色小镇的建设是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共同参与的行为,不能仅从政府层面着手,而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制度建设、服务管理等工作,把控整体方向、创造业态环境、建立健全公共基础设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以及市场化的运作管理方式,成为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主角,而与特色小镇息息相关的当地居民,则承担参与与社会监督的责任,保障企业、居民真正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体。

三是逐步建立健全特色小镇考核机制。政府对于违规建设、未达到建设标准或多次考核不达标的特色小镇,应出台相关政策,收回已出让建设用地并给予开发商部分补偿,或引导开发商将土地另作他用,避免财政资金和土地资源的浪费。要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小镇退出机制。建立特色小镇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各地根据当地情况从产业特性、资金投入、项目引入、人才招留、公共事业以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维度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对于破坏环境、过度开发、以特色小镇为名开发房地产等行为,要设置不容突破的底线。对于考核多次不达标的特色小镇,做退出处理。

4

特色小镇发展的模式类型

回顾总结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发达的产业经济是小镇发展的重要基础,道路多元化是小镇发展的必然趋势,完善的政策机制是小镇健康发展的保障,依据小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处理好近远期关系是小镇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近5年的探索和实践,浙江特色小镇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总体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未来仍然需要对标国际化思路与全球化视野、融入先进理念和技术继续创新完善。

一是企业主体规划、政府提供服务模式。这需要龙头企业的参与带动,充分发挥企业市场容量大、资金实力雄厚、产品服务范围广泛的特点。

二是政企合作规划、项目组合联动建设模式。每个小镇均需明确一个主要投资主体,企业独立运行项目,以“大项目支撑,小项目扩张”的方式来落实特色小镇建设;政府重点做好特色小镇的规划引导、资源整合、服务优化、政策完善等工作。

三是政府规划建设、面向市场招商模式。政府直接参与投资,对小镇建设、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政府可以直接参与投资,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可以通过制定出台产业等各种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也可以搭建小镇产业发展和创新融资平台。

供稿人:李明超、钱冲

审稿人:李明超

  作者: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