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亮灯背后的新经济形态
  发布时间:2019-02-21 11:05   来源:城市怎么办

“我的名字叫紫禁城,快要600岁了,这上元的夜啊,总是让我沉醉,这么久了却从未停止。重檐之上的月光,曾照进古人的宫殿;城墙上绵延的灯彩,映出了角楼的瑰丽。今夜,一群博物馆人将我点亮,我在北京的中央,献给团圆的你们,一座壮观的城。” 

——故宫博物馆

从“朝珠耳机”到“朕知道了”贴纸

再到“故宫夜场”,故宫为啥这么“火”?

从大年十四,故宫提前一夜亮灯调试,到大年十五,上元之夜故宫灯会亮相,再到微博上#故宫院长回应夜场一票难求#、#故宫回应是否再放夜场票#、#故宫门票预订网站崩溃#、#故宫94年来首次夜间开放#、#故宫上元之夜#、#故宫灯会直播#的热搜,这一波“故宫流量”超级强大。

亮灯的背后,这几天关于故宫周边的消息也不断:

央视财经《故宫首晒“账本”:文创收入15亿,竟然超过1500家A股公司!》

光明网《“紫禁城上元之夜”刷屏 故宫夜场常态化有戏吗? 》……

以互联网、高端制造业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快速发展,让年近600岁的故宫也“青春焕发”,一贯高冷严肃的形象通过一次次认真“卖萌”变得温情,过去默默无闻修文物的人也变成了“网红”“男神”。故宫这座即将600岁的老建筑,正在以兼具历史厚重感和时尚的形象,以及越来越开放的姿态,引领新一波的博物馆经济。

夜间经济还有成功案例么?有!

故宫94年来首次夜间开放,瞬间成为“超级IP”,掌门人单霁翔老先生发话:可能将在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点上,再次开放故宫夜场,慢慢将故宫亮灯常态化。而在杭州本土,西湖这个“城市IP”十年前就开始试水“夜间经济”。

十年前,关于西湖要不要亮灯的争议?西湖是一个特别敏感的区域、特别敏感的话题。对西湖要不要亮灯,怎么亮灯等问题,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看法。研究表明,在城市商圈和旅游景点实施亮灯,可提高20%—30%的销售收入和营业收入。对城市上班族来说,一个星期有5个工作日通常只能晚上出来休闲、旅游、购物,只有双休日、节假日白天和晚上都可以出来消费。因此,对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商贸业和旅游业来说,一个星期通常有5个晚上生意会比白天更“热”。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商贸业和旅游业既是一种“白天经济”,更是一种“夜间经济”。而发展“夜间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亮灯。如果一到晚上西湖就一片漆黑,沿湖宾馆生意会好吗?沿湖商场生意会好吗?沿湖旅游服务设施包括大大小小、各行各业店面的生意会好吗?西湖夜景观照明工程起于20世纪90年代,2002年开始结合西湖综合保护与整治工程,开展了大规模、高水准的亮灯建设工程。

西湖亮灯,会不会扰民,会不会浪费资源么?西湖亮灯一方面注重“亮”,巴黎塞纳河夜游通过装在船上的探照灯,照亮两岸历史悠久的建筑,亮灯手法独树一帜,亮灯效果出奇制胜。为了迎接世博会,上海在高架上刷涂料,涂料经过灯光反射,亮灯效果非常明显,变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台北士林夜市甚至没有专门的亮灯设计,全靠亮度取胜,所以西湖亮灯首先注重的是“亮”度。另一方面,西湖亮灯注重“省”,充分体现“生态亮灯”和“亮灯不扰民”理念,研究亮灯的可控性,能按黄金周、双休日和平时三种模式进行调控和切换,打造“绿色、高效、节能”的亮灯,使该亮的地方亮起来,不该亮的地方就不亮。

G20,让城市事件变成城市日常。“西湖景区的亮灯管理是遵循属地原则,景区八大管理处管理各自的亮灯,维修,运营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管理处水平不一样,景区统一管理就有困难。这种各自管理的情况一直持续到G20杭州峰会的召开。”西湖景区市政市容工作人员蒋虹说。2016年借着G20大事件的推动,西湖亮灯工程原本“谁家孩子谁家抱”的局面被打破,13万多套灯只有一个“开关”,形成了西湖景区亮灯标准化体系。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的夜西湖,经过了十多年的亮灯工程改造,已形成了夜间经济全产业链,而古人曾说“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夜西湖”这个境界在我们这一代人也成为了现实。

发展新经济形态的“秘笈”是什么?

故宫掌门人单霁翔曾经说过,文创产业重在“创意”,“秘笈”有三:

不是简单复制藏品,要研究今天人们需要的信息和生活需求;

挖掘藏品内涵,寻找与今天社会生活的对接点,用文化影响人们生活;

不断追踪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追寻无限远的传播能力。

引申到其背后的新经济形态,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给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表现形式、商业模式带来深刻变革,文化产业新内容层出不穷,数字出版、在线音乐、视频直播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模式新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故宫的文创经济、夜间经济正是在新一轮经济形态中胜出的佼佼者。从故宫文创到新经济形态,“天时”不如北京,“地利”不及深圳,杭州凭什么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

秘笈一:发挥人和优势。赋能的政府与内生的企业良性互动;创业“新四军”(阿里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跨界颠覆,“数字经济第一城”按下快进键;特色小镇串起国际化都市的珠链;悠久的历史与城西科创交通走廊模式交相辉映……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杭州的发展,在新经济形态中具有极大的“人和”优势。

秘笈二:挖掘城市内涵。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春节假期,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同比增长8.2%,在国内旅游市场,文化创意、休闲旅游、观影观展、民俗活动等体验式消费越来越受到欢迎。就杭州西湖而言,现在到西湖游览的目的性已不仅仅是“旅游”一项了,有的是看博物馆的展览来,因为在西湖周边布局着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杭帮菜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西湖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博物馆、西湖博览会博物馆、浙江美术馆等10余座博物馆,有自己的镇馆宝贝,还有从故宫博物馆、国家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远道而来的专题展览,有的是为了拍夜景来,有的是来喝西湖咖啡来,有的是买西湖文创图书来,需求多样化,这样应变必须跟得上。每个景点、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都有自己不同时段、不同时期的发展趋势,把这些叠加起来,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一座城市的创新速度,代表着它的生命力。故宫亮灯,这是一条活蹦乱跳、让人惊喜的“锦鲤”,其背后蕴藏着的新经济形态,确认过眼神,需要城市有“鼎新”带动“革故”的决心,需要管理者有着“店小二”式的服务精神,才能使“硬核”发展充满澎湃活力。

供稿人:赵晓旭

审核人:接栋正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