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来到一座城市码字、拍片、做文创?
  发布时间:2019-02-01 16:19   来源:城市怎么办

大城市的吸引力部分是在于——从长期来看,每个个体都能够在城市生活的不同层面中找到能施展其才能和令其挥洒自如的舞台,能够找到那种能激励他们并将他们与生俱来的禀性发挥到极致并能进行自由表达的道德环境……

——罗伯特·E.帕克等著《城市——有关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建议》

拍电影,为什么洛杉矶好莱坞

后来居上超过了纽约?

1909年的好莱坞,只有4000左右人口,8英里长的山村烂路把好莱坞的居民和洛杉矶隔开,由于担心干旱问题,居民进行表决,要成为洛杉矶的一部分。

10年之后,洛杉矶好莱坞已经有超过70家的电影制片厂,世界上80%以上的电影都出自那里。彼得·霍尔在《文明中的城市》一书中发问:“这个新生的产业究竟为什么要如此突然地从它的自然栖息地纽约——传统的美国娱乐业中心——迁到这个大陆另一端的偏远地方呢?它又是如何完成这个迁移的呢?在所有的城市中,为什么会偏偏选择好莱坞?”

1923 年,成为好莱坞象征之一的白色大字HOLLYWOOD被树立在好莱坞后的山坡上,本来这个字后面还有LAND四个字母,是一家建筑厂商为了推销新建好的的住宅社区设置的广告看板。但它们被树立起来以后就没有人去管它们,以致渐渐荒废。一直到1949年,好莱坞的商会才将后面的四个字母去掉,将其它字母修复。

在洛杉矶,一个用帆布做边和顶的木制舞台,再加上用来控制阳光的滑轮,就构成了一个片场,低成本的仓库、住所和廉价土地,加之一个合作性很高的商会,使得以最小的花费组建电影制片厂成为了可能;这里没有冬天的取暖或照明问题,当一战期间煤的供应出现短缺,使用大型弧光灯拍摄变得更为困难,加利福尼亚的阳光变得更加诱人。

与此同时,由于纽约内外的独立制片人不断受到专利公司的滋扰,包括法律攻击甚至暴力伤害,洛杉矶成为了疲惫的电影制片商的避风港,而且加利福尼亚的社会结构与东部不同,比较原始、包容性强……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贵族,很少有阻挠犹太人的社会障碍。伴随着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所引发的流行趋势,1915年起长片的到来引起了电影产业大规模生产的开始,纽约布朗克斯区和弗拉特布什大街那样的老式电影工作室不得不被淘汰。纽约1917年通过的《惠勒法》又旨在对电影制片商征税,使电影制片商越发感觉到加利福尼亚才是更好的选择,一年之后,几乎每一家大型电影公司都在洛杉矶地区有了自己的电影翻片厂。

好莱坞不仅是全球时尚的发源地,也是全球电影产业的中心地带,拥有着世界顶级的娱乐产业和奢侈品牌,引领并代表着全球时尚的最高水平,比如迪士尼、20世纪福克斯、索尼公司、环球影片公司、WB(华纳兄弟)、派拉蒙 等等这些电影巨头。

起初,好莱坞曾经是由大型电影公司一统天下,这些电影公司雇用了众多的长期演员和制作人员,按照流水线生产方式制作电影,其方式与旧企业时代工厂的生产方式极其类似。到了20世纪50年代,这种电影公司体系轰然瓦解,好莱坞开始按照一种更加灵活的模式运行。通常,制片人首先把有关剧本的创意向一群投资者进行推销,然后再组建一个临时的电影制作团队,包括演员、技术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一旦项目完成,这个临时团队就将解散,其成员再加入新的制作团队之中。电影公司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在于大量的创意人员会聚于此、联网协作,所以电影公司能够很快招募到所需要的人才。因而,“好莱坞模式”的真正意义在于,地域在经济体系中超越了企业,发挥着主要组织功能。

杭州做成“全国文化创意中心”

关键招数是什么?

杭州城标,以汉字“杭”的篆书进行演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巧妙地将航船、城郭、建筑、园林、拱桥等诸多要素融入其中,构图精致,和谐相融,而开放的结构又显示出大气舒展的气度。

众所周知,创意产业的发展总离不开创意人才的集聚。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空间载体和创新场域的重要作用。因为具有设施完善、交通便利、信息密集、技术集中、市场需求旺盛等优势,城市自然成为吸引大量创意人才流动汇集的首选场所。事实上,创意人士并不仅仅追逐工作,他们聚集在创意中心和他们所希望生活的地方。从古代雅典和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再到伊丽莎白时期的伦敦,以及后来的格林尼治村和旧金山湾地区,创意总是被吸引到特定的地理位置。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在接受新华网高端智库平台“思客”采访时表示:文化产业说到底不是资金问题,不是资源问题,而是人才问题。多地推行的人才新政确实可以招揽许多人才,但是对于人才的安置问题也要引起重视,包括政策环境、医疗养老、住房、购车、子女入学、户籍等各种生活需求。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一届,已经成为全国四大重点文化会展活动之一,成为推动杭州文创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打响“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品牌。

2008年,杭州市委、市政府两办联合发布《杭州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其中文字量最长的一段是:落实用房。采取更加灵活宽松的政策,安置著名文艺大家和创意大师,解决青年文艺家的住房,为其在杭创业创作提供便利、创造条件。一是依照“租售皆可,租赁为主”的原则,在西溪湿地、白马湖地区安排专门用于国际、国内著名作家、艺术家、创意大师等住房。邀请杭州文化工作咨询委员会评定等级,由市委宣传部负责把关,并会同有关单位落实相关安置工作。二是有突出贡献的文艺家的住房安置,按照专家排序逐步解决,以“好中选优”的原则选配好房源,依照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分房标准。每年市里安排突出贡献人才专项用房,用于解决杭州文艺人才住房困难问题。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杭州经济开发区的限价房也要拿出一部分定向用于文艺家住房安置。三是搞好青年文艺家的住房安置。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用房要为青年文艺家服务,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经济适用住房,视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年龄和户籍限制,给予杭州青年文艺家住房指标。四是建立突出贡献文艺家住房奖励制度和引进人才专项用房制度。按照“不讲条件,只讲贡献”的原则,每年从市人才用房中挑选住房,专门奖励本地或引进的有突出贡献的文艺人才。具体奖励对象由杭州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领导小组审定。五是实施国际著名文艺大家“安居工程”。免租金为国际著名文艺大家来杭提供旅居用房,吸引国际著名作家、艺术家来杭以杭州为题材进行创作。西溪文化创意园现有用房,主要提供著名文艺大家、创意大师等开办工作室、创作室、艺术沙龙等机构,给予租金优惠和长期使用权;在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地建设廉租公寓,在市区安排一定数量的青年文艺家廉租公寓和廉租房,重点安排引进的杭州青年文艺家居住。

西溪创意产业园位于国家湿地公园桑梓漾区域,占地约0.9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共有59幢建筑组成,投资近2亿元。园区依托不同时期遗存的保留建筑,按照“生态化、功能化、差异化”的标准进行修缮、新建,是一个具有西溪特色的原生态的创意设计艺术庄园。

也是在2008年,当代著名小说家、编剧麦家回到家乡杭州,成为杭州市文联的专业作家。当年11月,作品《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一年后,作品《风声》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票房2.7亿;两年后,出版长篇小说《风语》;三年后,央视以85万一集的高价收购由麦家亲自担纲编剧的《风语》,创下央视当时收购的年代剧单价新高。

也是在西溪文化创意园,华策影视于2010年在深交所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被誉为“电视剧第一股”,2016年,出品根据麦家同名小说《解密》改编的青春励志谍战剧,在第12届中美电影节上获得“金天使奖”。2017年,座落于西溪文化创意园以北、浙大紫金港校区以西的中国 ( 浙江 ) 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管委会正式揭牌 , 同时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在实验区也正式成立。浙江生产了中国电影的八分之一,电视剧的四分之一,影视制作机构占全国五分之一,作为浙江的省会,杭州当然在中国影视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位于杭州高新区(滨江)南部区块,总面积约1500公顷,2017年10月,文化部印发《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名单的通知》,白马湖生态创意城获得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

也是在白马湖畔,2017年,首个“中国网络作家村”授牌,知名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为首任“村长”,一年后,107位作家入驻,作家村已有24部作品通过IP转化改编为影视剧、漫画及手游。

“杭州留得住文化人。”麦家这么概括这座城市。不仅因为这城市的舒服,更因为这城市对文化的热忱。正如在201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永不凋谢》一书中记录了文化名人韩美林与杭州的一段轶事:2003年决定在杭州建立首座韩美林艺术馆;2005年初春,距离开馆还有半年,杭州市派人来北京挑选1000件捐赠作品。没想到派来的代表说:“50公分以上的作品要,50公分以下作品的不要。”当即惹恼韩美林,说:“我不捐了,馆我也不要了。”杭州市委书记遂派市委秘书长前来北京沟通协调,起初交涉并不顺利,后来韩美林夫人周建萍的一句话打动了艺术家:不能因为某个干部的一言之词而影响大局,目前看来全国只有杭州有为个人建艺术馆的魄力。

座落在世界文化名城杭州西湖边植物园腹地的韩美林艺术馆,是一处与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先生相关的集收藏、展览、研究、公共教育与对外交流于一体的艺术空间。

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提出了发展创意经济的“3T”要素:技术、人才和宽容度(Technology, Talent and Tolerance), 每项要素对于吸引创意人才、激励创新和促进经济增长都是必要的,然而就其自身而言也是不充分的,因为这意味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中心必须同时具备这三点要素。

所谓一流的城市环境,其实是一流的硬件、体制、法制、政策、政务、人文、人居、生态环境的系统综合,从而实现“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文创人才,以一流的人才兴办一流的文创企业”。

【参考来源】

1.Park, Burgess and McKenzie, The City

2.Richard Florida, 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

3.Peter Hall, Cities in Civilization

4.王国平,《新编城市怎么办》

5.杭州日报-杭州网有关报道

6.中国杭州网站有关公开信息

7.钱江晚报有关报道

编辑供稿:蔡 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