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以前济南古城的山水景观
  发布时间:2019-01-29 11:34   来源:城市怎么办

宋廷重文轻武,以文治国,饶山水之胜的济南“每有风流太守来”。以曾巩为代表的历代济南地方官员主持济南城市规划和建设,既重视城市的使用价值,更重视城市的审美价值;既重视城市的功能性,更重视城市的文化性。他们充分利用济南城市独有的山水资源尤其是泉水资源,精心规划和建设济南的园林景观,用以彰显济南城市的个性特点,济南作为著名的园林之城的地位得以确立。

一、山水环境及微地貌变迁

济南古城在北宋时就有“山城”“水乡”之誉。山环水抱、百泉争涌,不仅决定了济南古城的城垣择址、布局和变迁,也决定了济南古城“城头山色相围出,檐底波声四面来”的独特风貌。

1、山

济南周边的山,都属于泰山余脉,城南自东而西主要有燕子山、佛慧山、千佛山(古称历山、舜山)、马鞍山、英雄山(古称赤霞山,又名四里山),城西北有凤凰山、标山、金牛山、北马鞍山、匡山、粟山、药山,城东有五顶茂岭山、燕翅山,城北有鹊山、华不注山等。

千佛山宛如一张巨大的屏风横亘在城南,古史传说远古圣王大舜曾耕稼于山下,所以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此山都有重要的地标意义。古人认为,此山为“龙脉”之所经,是济南的镇山。

鹊、华二山,隔济水(今黄河)东西相望,形同门阙。山下河流交络,湖泊浩渺,水气弥漫,云蒸霞蔚,在古代有“鹊华烟雨”、“鹊华烟云”的标目。古人认为,渤海的海气溯济水而上,从鹊华之间涌入济南,所以鹊、华之间又有“海门风雨”之说。

2、泉

济南城厢发地皆为泉水。曾巩说:“齐多甘泉,冠于天下。”于钦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盖他郡有泉一二数,此独以百计。”济南是闻名于世的泉城。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明确提到济南两大泉群,一是泺源泉群,即趵突泉泉群,所谓“泉源上奋,水涌若轮”;一是历源泉群,即舜井泉群,所谓“泉源竞发”。两大泉群分别位于汉魏历城县城的西南和东南,都在当时的城外。北宋李格非《历下水记》记济南名泉三十余处,如舜泉、爆流(趵突)、金线、真珠(珍珠)、洗钵、孝感、玉环等。金代济南《名泉碑》列举济南名泉七十二处,其中绝大部分在济南城厢。济南古城是依托着丰沛甘冽的泉水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3、湖

在济南古城内外,泉水汇聚成众多湖泊湾塘,较大的湖泊有三个:

古大明湖,在今五龙潭泉群及以北一带,其水源来自趵突泉群和五龙潭泉群。北宋时称四望湖,尚有上千亩的水面。金元时期,水面缩小,南部湖区水面涸落,五龙潭等众多泉眼露出。

历水陂,在今大明湖西南隅,水源主要来自舜井泉群与城西的古大明湖。唐元和年间,扩建济南城,改建北郭为北城,因筑城取土,历水陂水面扩大,形成北宋时的西湖、元代以后的大明湖。“湖出城中,擅奇宇内。”大明湖的形成,对于济南城,意义重大。

鹊山湖,商周时称“泺泽”,中古时又称莲子湖,“周环二十里”。湖水主要来自城厢内外泉水和城南山水的汇聚,其入济处称泺口;部分湖水经华不注山前的听水入济水。唐末至宋初,黄河屡决泛滥,侵及济水(清水)及鹊山湖,泥沙沉淀,湖区逐渐淤浅。金初开凿小清河以后,鹊山湖基本变成沼泽湿地。

4、河

济南古城,过境河流是上古“四渎”之一的济水,因水色清湛,魏晋以后又称“清河”。北宋熙宁十年(1077),济水(清河)在历城东北改道,循漯水故道入海,历城以东的济水下游河道日益淤浅。金朝初年,伪齐刘豫政权以济南北郊泉水为源头,在华不注山南的古听水以及以东的古济水(清河)河道的基础上,开挖小清河,以通漕运和盐运。清河遂有大清河之名。济水和大、小清河是济南古城的生命线,对于济南古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济南城厢的河流是历水和泺水。历水发源于今舜井街上的舜井(舜泉)泉群,其流向是先西北,再正北,大约在今王府池子附近分为东西两股,西股为历水主流,向西北流入历水陂,与南来的古大明湖水相会。陂水北流,入鹊山湖,最后入济水。历水陂以上的历水主流(西股)河道久已湮没,无遗踪可寻。东股为历水分流,今王府池子—曲水河—百花洲—北水门一线,大致就是历水东股河道之孑遗。

泺水发源于趵突泉泉群,从古城西门外流入古大明湖(今五龙潭及以北)。西门外,原本有东西并排的两条河道,东侧河道属于山水冲沟(今西门河) ,西侧河道是泺水故道,泺水从南面入古大明湖,然后从北面出古大明湖,又入鹊山湖,其河道大致就是明清时期的“小河”。也就是说,泺水原本并不流入历水陂。考郦道元《水经注》记泺水云,“其水北为大明湖……湖水引渎东入西郭,东至历城西而侧城北注陂水”。古大明湖水是通过人工开凿的引渠(引渎)东入西郭,然后顺着城的西山水冲沟而北入历水陂的。显然,郦道元是误将城西山水冲沟认作泺水了。

5、山水冲沟

济南古城南迫群山,地势南高北低,有数道山水冲沟从南山下来,其于城垣安危和变迁关系重大。城南主要有四条,自西而东分别是:

今济南中学西侧冲沟,直对杆石桥下的锦缠沟。

今齐鲁医学院西侧的广场西沟。

今青年东路广场东沟,正冲城西南山水沟,向北连通西门河,这条冲沟很深很阔,古称“大涧”,对西关一带威胁最大。广场东沟-山水沟-西门河,首尾相连,原本是一条冲沟。

今朝山街冲沟,已被蓬盖为地下暗沟。这条冲沟向北与古历水在一条线上,历水极有很可能原本是冲沟的一部分。

苏辙《泺源桥记》说:“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所谓的“大沟”便是今文化西路南侧圩子沟;所谓“属于四涧”,是说有四条涧沟被“大沟”截住,成为“大沟”的支流。“大沟”显然为人工所开凿,目的是为了拦截上面列举的四条涧沟之水,以保障城垣及关厢地带的安全。

大沟的挑挖开凿大约在唐宋,甚至更早。为了防止大沟洪水漫溢,古人还在大沟与每一条山水冲沟相交处的北侧修筑堤堰和水闸,用以节制山洪北去的流量,主流则经大沟引入锦缠沟下泄。

二、济南的山水

济南山水园林建设,起步很早,南北朝时,园林之城的基本风貌和格局就初步形成了。那时,历水岸边的流杯池已经具有公共园林性质。泺水岸边的古大明湖、客亭、大明寺,水木明瑟,为游览休憩的胜地。城北的鹊山湖,“红绿间明,乍疑濯锦”,烟波之上,鹊山宛如飘浮的翠屏,华山有似含苞欲放的花朵。青山绿水,风光如画,著名的私家园林如使君林和房家园就坐落在湖岸之上。城南历山(舜山)为登高望远的首选之地,山半有舜祠及厅堂等游观建筑。

北宋时,私人园林仍然集中在泺水、历水两岸。在泺水沿线,以金线泉畔的张氏园亭和趵突泉畔的刘诏园亭最为著名;在历水一线则以溪亭为代表。至于由地方政府和官员主持规划和建设的大型园林景观工程,都集中在西湖(今大明湖)上,曾巩任齐州知州期间,利用泉水资源规划和建设西湖(大明湖)风景名胜区,环湖修建了北渚亭、百花台、百花堤、鹊山亭、静化堂、名士轩、芙蓉堂、芍药厅、仁风厅、凝香斋、环波亭、水香亭、水西亭等园林景点,并构筑桥梁,营造出“七桥风月”的胜景。济南作为享誉天下的园林之城的地位最终得以确立,故而数年后苏辙用“林泉郡”来称誉济南。

元代,大明湖以及城西南的趵突泉泉群和城中央的珍珠泉泉群仍然是重点打造的园林景观名胜区。北郊山水对于济南城的生态和景观价值和意义开始凸显,“鹊华烟云”或“鹊华烟雨”不仅是济南城市的大型山水景观,也是济南城市的一种文化意象。因此,经过唐宋数百年的沉寂之后,城市园林建设的重心又开始重返北郊。在北郊,赵孟頫建有以泉水为主题的别墅式园林砚溪村,张养浩建有大型田园别墅园林——云庄。

三、济南的园林

1、使君林:北魏正始年间(504~508)齐州刺史(使君)郑悫开辟的一方私园,园中,岸边绿树成荫,水上莲荷如绣,是天赐的清凉世界、避暑的胜地。使君林还是碧筒饮——一种风雅的饮酒方式——的发明地。

2、房家园:北齐灭亡后,齐州人房豹回归故里,在济南北郊利用天然泉溪湖沼,构筑“杂树森竦,泉石崇邃”的水景园林。园林的规模、景致及造园艺术,十分可观,时人以其与西晋权贵石崇金谷园相比。济南文人雅士常游宴于此,齐州参军尹琳吟咏园中所见美景,曰:“风沦历城水,月倚华山树。”

3、张氏园亭:北宋济南望族张氏围绕金线泉构建水木环合、风光旖旎的水景园亭。此后百余年间,成为士大夫游济南竞相一睹为快的名胜。曾巩有诗描绘泉林之美,云:“玉甃常浮灏气鲜,金丝不定路南泉。云依美藻争成缕,月照灵漪巧上弦。已绕渚花红灼灼,更萦沙竹翠娟娟。无风到底尘埃尽,界破冰綃一片天。”

4、溪亭:北宋历城名士徐遁(字正权)于历水上构建的私园,苏辙《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云:“竹林分径水通渠,正与幽人作隐居。溪上路穷惟画舫,城中客至有罾鱼。东来只为林泉好,野外从教簿领疏。”李清照早年也曾舟游溪亭,其《如梦令》云:“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5、西湖园林风景区:北宋时,以曾巩为代表的历任地方官,以诗人的艺术审美来规划和建设西湖(今大明湖)园林景观,除了北岸建设北水门、北渚亭、鹊山亭,还修筑了纵贯湖面的百花堤,湖南岸百花洲中的百花台,以及环湖东岸、南岸自州衙迤逦至于湖中洲渚的静化堂、名士轩、芙蓉堂、芍药厅、凝青斋、环波亭、水香亭等景点,沿湖及泉溪之上架构百花桥(后世改名为鹊华桥)、芙蓉桥、湖西桥等七座桥梁,形成“七桥风月”的胜景。苏辙有诗咏赞西湖泉林云:“应念兹园好,流泉天下无。”

6、张舍人园亭:元初,张荣及其子孙以珍珠泉为核心建立的一处大型的宅园型的私家园林。张宏还在珍珠泉北起建白云楼。

7、云庄:元代济南人张养浩在今济南北郊标山至张公坟村一带规划建设的大型郊野园林,有水陆田五百亩,因地制宜,引流为池,灌畦溉树。园中营建遂闲堂、云香林、云锦池、挂月峰、待凤石、处士庵、绰然亭、乐泉亭、九皋亭、拙逸亭、半仙亭、翠阴亭等名胜景点。园中还置有十块太湖石,名曰“十友”,其中的龙、凤、龟、麟四石最具有石品中的“皱、瘦、透、秀”的特点,有四灵石之称。张养浩常将此园与唐人王维辋川别业相提并论。

供稿人:张华松 (济南社科院)

审核人:王晓  王剑文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