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市实验学校:让孩子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上)
  发布时间:2019-01-21 11:35   来源: 城市怎么办

2018年11月11日,在杭州城研中心教育平台举办的“改革开放40年:‘钱学森之问’主题论坛”上,上海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副理事长王玮航为大家揭开学校神秘的面纱,从六个方面解读学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具体做法。

上海市实验学校前身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班”,隶属于上海市教委,实行小学、初中、高中十年一贯制弹性学制,是一所集教育、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

作为上海家长口中的争相想让孩子就读的“最牛公办学校”,上海市实验学校的教育实验研究在国内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领域一直保持相对领先地位,实验特色独树一帜。

坚持实证跟踪研究,真正用实验定义高中

上海市实验学校致力于办成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学校到今年建校31年。江泽民同志在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时候,给学校校名题字,参加办校第一天的典礼。当时我们考虑办一所不同的学校,因为当时是早出人才、出好人才的背景下,所以我们是一所用十年时间完成十二年任务的缩短学制的学校,后来又改成弹性学制,通过十年一贯学制的灵活性,包括十年一贯的课程的无缝衔接的整体性和实证性,来落实我们这所学校具体的工作。

上海市实验学校是弹性学制,小学四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有的学生八年可以毕业,有的学生可能要12年、13年。我们把整个实验学校的学生都作为实验样本,学校作为一座教育实验室。通过跟踪实证方法,进行发掘学生潜能、尊重学生差异方面的研究,重点聚焦每个孩子的兴趣发展。这里展示的是我们现在用个性化、数字化的平台记录的情景。20年前我们就开始记录,当时是纸质的,我们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制作每个孩子的个性图谱,建立视频档案。这些是我们网上的记录,累计到现在已有1万4千多条。我们记录孩子的表现,与众不同的方面,还有个性的跟踪,个性图谱里有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爸妈眼中的我等一系列。因为我们是一贯制,所以从小学观察学生一直到高中毕业。

孩子进学校之后,我们在合适的时候进行一定的录像。这些问题(你每一天到学校来的心情是怎样的?你对哪一门学科特别感兴趣?你觉得自己做哪一件事最开心轻松?你遇到困难最先求助谁?你觉得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在一年级的时候是怎么回答的,三年级怎么回答,五年级怎么回答,到高中怎么回答,我们都有相应的视频数据。这是一个孩子一年级时候对学科方面问题的回答,这是他三年级的时候对同样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然后五年级时候、高中的时候的回答。我们的五年级相当于外面初中的阶段,十年一贯上来的学生都有相应的具体的视频记录。

我们对学生从一年级开始的兴趣点进行相应的观察,通过四步走:第一步,提取维度。对他们的个性特征、思维特征、社会能力、学习素养等进行一定的观察记录,以雷达图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是这个孩子在这个阶段的表现;第二步,交互验证。不但有老师的记录,还有老师的案例、学生的视频、家长的问卷、学生的专访等等来进行交互验证,明确孩子可能会有哪些潜能。第三步,赋值测算。在这些方面,有相应的科研机构进行赋值。第四步,聚合跟踪。从老师、学生、家长几方面进行跟踪,三方交互验证核心要素。我们通过近20多年的积累,前期还没有录像,我们后期都有每个孩子的录像,可以说从一年级到十年级,乃至到大学以后怎么发展,我们都有相应的记录。这个孩子,在高二相当于我们九年级的时候参加高考,最后被中科大录取。

我校通过30年的时间,第一个十年进行中小学教育体制的整体改革,以教材、学制和课程改革为核心;第二个十年推进研究教师发展系列和学生发展系列;到了第三个十年,是进一步推进研究创新人才的早期试点与培养。现在学校重大的研究课题,包括我们参加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早期识别与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项目组,这一块也是我们二三十年的探索。

发挥学制优势,十年磨砺架构完整课程体系

实验学校课程体系分三块:一是核心课程,关注孩子核心能力的功能性课程;二是学养课程,关注小学兴趣、初中情趣到高中志趣培养的延伸性课程;三是特需课程,注重个人特长发展的选择性课程。每一年,孩子需要学习十个方面的课程,比如说人文课程当中有语文,小学一年级双老师制,一直到高中的诗歌、戏剧,所以有一个持续的培养过程。

以TFT课程为例,到了高二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戏剧表演,每年都有一台所有学生参与,部分学生表演的话剧,面向全校学生展示。除了我们自己的老师进行辅导,还会邀请戏剧学院的老师做相应的辅导,如2011年的《雷雨》、2012年的《寻找春柳社》、2013年的《药》和《仲夏夜之梦》等。TFT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已经有100门拓展类课程类的储备,有自编教材,也有课程开发。学养课程也有丰富多彩的课程。我们学校有细胞工作室,看起来是细胞,实际是社团活动场所。学生可以在工作室当中做实验,也可以开展各类社团活动。

第三块特需课程,因为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是不一样的,兴趣发展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注重历史人文,有的注重数学理工,有的注重心理分析。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潜能和需求,学校如何满足?学生有特需,他向学校提出;教师要有特备,为每个孩子的兴趣发展做准备;学校要有特供,供给相应特需学生的环境,包括课程的资源、专家的聘请、专业前瞻的工作。每年的7月底,我们都有一场针对新高一学生特需的面试,学生可以提出具体方面的需求,我们了解他们的需求再来提供相应的环境。这个特需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实现,因为有些学生在高一的时候还提不出,到了高二才提出,但现在我们基本上每一年大概有40%-50的学生都能够提出相应的特需内容。能提出特需的学生选题非常广泛,参与的课程资源非常多,学校也提供这方面的发展,如社会学、心理学、化学等方面。正因为学生多种的能力发展,所以我们参加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非常多的奖项,很多是源于孩子的兴趣和特需课程方面的辅导,并有多家媒体对这块工作进行了报道。这一举措,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根据上海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副理事长王玮航在“改革开放40年:‘钱学森之问’主题论坛”上的主旨报告整理,未完待续)

供稿人:林玥玥

审核人:郭宸宇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