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研究︱西溪湿地:从“湿地公园”到“POD发展”的转型之路
  发布时间:2019-01-11 15:23   来源:城市怎么办

湿地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同时,湿地又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处于不断退化和消失的威胁之下。在过去的50年间,世界上一半的湿地己经丧失,世界湖泊中将近一半因人类活动而退化。

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历史上西溪湿地面积曾达到60平方公里,与西湖仅一堤之隔。随着城市化推进,到新世纪初,西溪湿地的面积仅存11平方公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杭州市政府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探索了西溪湿地从“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POD发展”的转型之路。

湿地公园:彰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湿地公园指利用城市区域的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借鉴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具有科学与文化价值的场所。通过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城市湿地,为生物提供更多生存空间,发挥湿地泻洪防洪、净化水质、补充水源、美化环境以及生态旅游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湿地公园的模式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外发达国家迅速推广发展,成为湿地尤其是城市周边湿地、以及重要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成功模式。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从2003年建设国内第一座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始,到2017年,全国已有国家湿地公园898个。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是国内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在历史上是杭州的一块“风水宝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坚持“积极保护”方针,将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视为非常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通过适度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大效益的统一。

1、彰显生态效益。着力修复西溪湿地的自然生态,把湿地公园总面积的80%以上作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同时降低人口和建筑密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控制游客总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疏浚、截污、配水、生物治理“四管齐下”,疏浚河道57公里,清淤470多万立方米,护岸40多公里,改善西溪湿地水体环境和水体质量,西溪水质提升了2至3个等级。

2、彰显社会效益。对50年以上有保护价值的老房子实行“应保尽保”、“修旧如旧”,出台农转居公寓办理“三证”享受商品房待遇的政策,湿地公园工程涉及的各村级集体享受10%留用地政策,让原住民成为西溪湿地综保工程的最大受益者,设立特定区块全年免费开放、打造我国唯一一座以湿地为主题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实现“以民为本”。

3、彰显经济效益。打造以人文生态为精髓,以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兼具观光、会展、美食、演艺、购物、艺术、创意、培训、总部、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综合体,并开发国际龙舟赛、中国湿地文化节、西溪火柿节、听芦节、花朝节等新型的旅游产品,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打响“游在西溪、学在西溪、住在西溪、创业在西溪”品牌

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围绕湿地公园形成的“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区域型镶嵌式城市体系,是城市湿地公园融入城市区域发展的高级形态,是绿色环保、景观协调、配套完善、文脉延续的城市绿色发展首善之区。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兼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将永续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风貌资源的目标融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建成以城市湿地为特色的产业分工合作、生活宜居休闲、功能复合互补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在成功建成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后,杭州开始实施西溪湿地二期、三期保护工程,修复整个大西溪范围湿地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并通过“大湿地系统”连接城西各景观组团,整合打造城市西北生态带,形成绵延整个城西地区的“大湿地公园”,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地生态系统,确立并打响了“游在西溪、学在西溪、住在西溪、创业在西溪”品牌。

1、游在西溪。2012年1月,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5A级景区,以“西溪天堂”国际旅游综合体为代表的休闲旅游区建成使用,打造杭州作为国际知名休闲旅游城市的新平台。

2、学在西溪。西溪湿地周边地区形成了以浙江大学、浙江省委党校、杭州师范大学、西湖大学(筹)等为代表的高教密集区,创建极具活力的教育产业群。

3、住在西溪。以“职住平衡、产城融合”为理念,西溪湿地周围形成功能齐全的新兴住宅集聚区,吸纳了几十万常住人口。

4、创业在西溪。西溪周边以创意产业园、阿里巴巴淘宝城、海创园、恒生科技园为代表的创业型企业相继落户,直接推动了未来科技城、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发展。园区已入驻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长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总部企业,获得全球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创新引领奖”,成为杭州市创意产业的一张金名片。

POD发展:有效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如何高效筹集如此数量庞大的资金以及如何合理规划资金使用是我国城市化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广义的城市基础设施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经济类基础设施,二是社会类基础设施,三是生态类基础设施。湿地公园就属于生态类基础设施,如何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西溪湿地综保工程投资金额近100亿元,非但没有给财政带来负担,还造福于广大人民,推进城市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是坚持POD发展理念。POD(Park Oriented Development)是以城市公园等生态类基础设施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开发模式,以湿地公园为“玉”,以湿地周边区域的开发和保护为“金”,通过“赋金于玉”实现“金玉成碧”,形成湿地公园“金镶玉”组团发展方式,实现旅游、求学、居住、创业等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

湿地公园的建设能显著改善周边地区的环境条件,从而提升周边地区的土地价值,只要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将土地出让金逐步纳入综合开发、协调推进的良性循环中,就能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较大幅度地增加湿地公园建设的资金。杭州通过对生态类基础设施的投入带动土地的增值,通过土地的增值反哺城市的发展,有效破解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供稿人:商文芳

审核人:蔡 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