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研究|湿地分类及其保护利用模式
  发布时间:2018-12-25 13:32   来源:​ 城市怎么办

湿地,是指濒临江、河、湖、海或位于内陆,并长期受水浸泡的洼地、沼泽和滩涂的统称。《国际湿地公约》把湿地定义为:“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水区”。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指出:“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

01

湿地的类型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因其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亚洲湿地类型最齐全、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包括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其中天然湿地包括永久性浅海水域、河口水域、永久性内陆三角洲、永久性河流等31大类,人工湿地包括水产池塘、水塘、农用泛洪湿地等9大类。

参照全国第一次湿地资源普查结果,湿地划分为5类34型,分别为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

依据人为干预的程度,湿地可分为两类:一是原生态湿地,就是指天然存在于地表之上的、未经人为干预或人为干预极少的湿地;二是次生湿地,对天然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使其适合与人类需求的、受人为与自然双重主导作用的湿地。

02

湿地保护利用模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湿地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其保护管理成为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根据湿地分类,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两类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一是基于原生态湿地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模式,二是基于次生态湿地的湿地公园模式。

1、湿地自然保护区模式

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以水生和陆栖生物及共生生境共同形成的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育、区域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模式分为核心区、缓冲区与实验区。其中,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核心区外围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缓冲区外围划为实验区,可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案例: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

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是原生态湿地,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包括了泥滩、红树林、传统基围塘、芦苇丛和鱼塘。1964年,著名环保人士斯科特提出在香港米埔建立保护区。1975年,政府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条例》,限制人员、车辆进入自然保护区。198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WWF香港)正式代政府接管米埔自然保护区。1995年,米埔自然保护区及后海湾1500公顷湿地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名录,成为我国第七个国际重要湿地。作为重要的水鸟越冬地和补给站,米埔自然保护区每年为约6万只水鸟提供庇护。

在30多年的探索中,米铺自然保护区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制度。比如,保护区内严控游客数量。每年进入保护区的人员总数不超过4万人,每天同一时段不超过200人,全年发放特别通行证不超过1000个。优先保障学生的参观学习,其参观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年接待的学生数量约1万多名。香港观鸟协会会员、科研工作者、自然爱好者及香港公众等进入米埔保护区,需向香港渔农署预约申请并签发进入的许可证,且只能进入规定的路线和区域。

2、湿地公园模式

2005年之前, 中国湿地保护形式单一, 主要以自然保护区形式开展湿地保护。与自然保护区重点关注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限制利用的管理措施不同, 湿地公园则是建立在人为干预强度大且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区域,强调湿地保护、宣传和教育、合理利用并重。

2005年,《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建设湿地公园,是在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 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 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到2017年,全国已有正式获批的国家湿地公园898个,其中包括通过验收的国家湿地公园248处,以及国家湿地公园试点650处。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新增湿地面积20万公顷,湿地公园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湿地的保护与利用。

案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湿地是在人类活动与湿地生态长期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农耕型、河沼型城市次生湿地,它与人类已和谐相处1600多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典范。2003年以来,杭州实施西溪湿地综保工程,在国内率先采用“湿地公园”模式,坚持“积极保护”方针,修复湿地的自然生态,改善湿地水体环境和水体质量,打造兼具观光、会展、美食、购物、艺术、创意、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综合体,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中国湿地保护和湿地生态组团建设的样板。2005年2月,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西溪湿地公园为中国首座国家湿地公园。2009年,经湿地公约组织秘书处批准,西溪湿地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中国首座以城市湿地公园类型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

2005年5月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园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发来贺信,他指出: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建设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杭州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具有积极的作用。杭州应该再接再厉,乘势而上,进一步做好西溪湿地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工作,把西溪变得更美,把杭州扮得更靓,为更响亮地打好“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天堂硅谷”这四张金名片而增光添彩。

供稿人:商文芳

审核人:蔡 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