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人口研究|刘传江:网络社交媒体使用、社会资本积累与新时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合
  发布时间:2019-01-09 14:11   来源:城市怎么办

加快新时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重要部署。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依次经过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城市融合三个环节,在中国当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合成为最关键环节和最核心的困难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信、QQ等网络社交媒体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7年第39次《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79.6%的网民最常使用的APP是微信,其次为QQ,农业转移人口这一庞大的边缘性群体也卷入了网络社交媒体的浪潮之中。

网络社交媒体实现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强关系网和弱关系网的有机结合,建立了虚拟社交圈与现实社交圈、整合型社会网与跨越型社会网相结合的社会网络,对于打破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社会网络的“内卷化”(involution)趋势,扩大社会网络的规模和密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与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相比,有更强的城市融入的意愿,社交媒体的使用也更加普遍,他们更注重通过网络把异质群体和体制内社会资本吸收到社会网路中来。那么,以微信/QQ为代表的新型社会网络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合会带来什么影响?如何利用网络社交媒体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合水平的提高?

一、农业转移人口网络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一)网络结构

网络结构反映了农业转移人口整体使用微信/QQ的情况。如表2所示,在总样本中,使用微信/QQ的农业转移人口占86.16%,表明网络社交媒体在农业转移人口中的覆盖率较高。进一步分析使用微信/QQ的农业转移人口的个体特征,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层、不同地区农业转移人口使用的情况存在差别。在性别层面,男女使用比例大致相同,女性略高于男性;在年龄层面,90后的农业转移人口使用比例最高,达到98.76%,网络社交媒体的覆盖率几乎达到100%,80后农业转移人口使用网络社交媒体的比例仅次于90后,达到95.65%,80前农业转移人口使用网络社交媒体的比例最低,仅为66.40%,可见和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相比,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使用网络社交媒体的整体水平更高,对互联网这类信息的学习能力和掌握能力要强于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的使用比例高于中西部地区,可见北上广一线城市网络社交媒体等社会网络的发展要优于中部省会城市。

(二)网络规模

网络规模反映了农业转移人口使用网络社交媒体的建立社会网络的规模大小,微信/QQ作为一种媒介,不仅能与本地城镇居民建立跨越型社会网络,且能稳定与老乡亲戚的社会交往,即整合型社会网络。如表3所示,从跨越型社会网络的网络规模看,回答微信/QQ中本地城镇居民的好友数量较少的最多,占34.76%,其次回答很少的占23.97%,回答好友数量一般的占22.90%。只有14.58%和3.79%的人回答微信/QQ中本地城镇居民的好友数量较多和很多,可见当前农业转移人口跨越型社会网络的网络规模并不大,这和当前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合水平有待提升的现状相印证。另一方面,从整合型社会网络的网络规模看,回答微信/QQ中老乡亲戚的好友数量较多和一般的占35.34%和28.42%,这和跨越型社会网络形成了对比,虽然农业转移人口与本地城镇居民的社会网络规模不大,但是与老乡亲戚建立的社会网络较大,只有6.59%和18.62%回答微信/QQ中老乡亲戚的好友数量很少和较少。

(三)网络密度

网络密度反映了农业转移人口使用网络社交媒体的的交往密度和频率,如表4所示,从跨越型社会网络的交往密度来看,回答使用微信/QQ中与本地城镇居民交往频率一般的人最多,占30.40%,其次是使用频率很少的人,占28.01%,而回答使用频率较多和很多的人占比最低,分别占12.03%和4.12%,和跨越型社会网络的规模大小类似,表明了当前农业转移人口网络社交媒体于本地城镇居民交往的密度有待提升。从整合型社会网络的交往密度看,回答交往频率一般和较多的人占比最高,分别为35.91%和22.41%,而回答交往频率较少和很少的人占18.78%和14.91%,可见无论是网络规模还是网络密度,当前农业转移人口使用网络社交媒体主要与老乡亲戚建立了整合型的社会网络。

二、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旨在考察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网络对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合的影响,从城市融合综合指标和经济、社会、文化融合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1)依托于互联网发展的社交媒体建立的跨越型社会网络,对于打破农业转移人口社会网络的“内卷化”趋势,扩大社会网络的规模,促进城市融合确实有正向的作用,而整合型社会网络会产生阻碍作用。(2)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网络社交媒体对城市融合各维度的影响并不均衡,现阶段网络社交媒体对社会融合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是对经济融合和文化融合的影响并不显著。(3)对影响社交媒体使用的个人和地区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在年龄、教育程度和地区层面差异较大,但是在性别、婚姻状况方面差异不大。年轻一代农业转移人口使用社交媒体的兴趣更浓;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容易使用网络社交媒体;相比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更容易使用网络社交媒体。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结合当前中国的国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农业转移人口,尤其是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要加强自身市民化及其融合能力培养。提升社交媒体参与能力和网络信息学习和发展能力,更注重构建跨越型社会网络,充分发挥跨越型社会网络的作用,而不能仅以网络社交媒体为媒介稳定整合型社会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合有促进作用,但是当前作用发挥的并不显著。农业转移人口群体不能因为自身能力的不足或其他原因而排斥社交媒体等网络资源的参与,但也不能盲目的参与,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农业转移人口要提升网络信息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借助社交媒体等平台,学习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补充自己的职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在城市工作与生活中,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加快自我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

第二,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借助网络社交媒体的便利性和及时性,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往的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手段往往是传统的讲课等,农业转移人口群体的参与性和知识的吸收理解水平都不高。在新形势下,采用新手段,运用社交媒体等媒体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强,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可以建立企业职工群组,部门群组等,从而构建企业员工的跨越型社会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授课—讨论—学习”实现一体化,农业转移人口群体可以利用闲散的时间学习与交流。企业领导层也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关心与慰问,让农业转移人口感受到关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升,有了更好的职业发展,城市融合的进程也能得到推进。

第三,政府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发展能力的政策支持,依托网络社交媒体等互联网资源,构建农业转移人口群体的社会扶持系统。一是政府可以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群体购买手机、电脑,安装宽带等实施优惠,从而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交媒体等互联网资源的参与度和使用程度。二是政府可以开展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互联网能力的培训,例如针对有依靠互联网进行创业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培训。三是政府应大力提倡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居民混合居住,借助先进社区管理平台,在转移人口与城市居民间搭建桥梁,雇佣城市居民承担社区服务工作,加强与农业转移人口群体的沟通。四是政府应鼓励NGO和企业在农业转移人口集中的城市建立互联网+学习培训中心,构建基于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城市融入模式,拓展农业转移人口异质性社会资本积累渠道、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能力。五是政府对社交媒体等互联网资源的要开展整治,大众媒体要树立正确的媒体意识,在全社会传播良好的舆论环境,不要传播对农业转移人口身份有歧视的话语。政府可以监督各级单位,依托社交媒体,构建一个从下而上农业转移人口意愿表达机制,更好的了解农业转移人口群体的发展状态,进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合进程,促进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内涵素质型提升。

作者:刘传江,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根据2018年6月30日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民工的贡献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供稿人:赵晓旭

审核人:接栋正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