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成果推介|《西溪渔文化》:天然水乡的鱼耕经济
  发布时间:2018-12-26 14:53   来源:城市怎么办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西溪人傍水而居,水上作业,水中取食。从最初的渔猎捕捞到规模养殖再到渔业和农业的有机结合,在千余年人类渔耕经济的作用下,西溪逐渐演变成以鱼塘为主,并由部分河港湖漾、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河渚相间组成的次生湿地。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西部低山丘陵区域杭嘉湖平原的过渡地带。西溪湿地的形成于西溪的水源有密切的关系,历史上的西溪主水源有两个源头分别是灵项溪和上埠河,支流流经各区各街,构成以西溪和余杭塘河为主干河的复杂的水网体系,形成辽阔的湿地平原。早在47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就有渔猎捕捞作业的渔业发展。虽然西溪的脸面是溪和河,但塘是西溪“风景画”的底色,在这水乡泽国立,水塘占据重要的席位。

西溪水网密布、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十分丰富,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大大小小有2000多口,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条件,成为了西溪湿地的重要特色之一,有“百条河千口塘”之说。西溪养鱼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就有人工畜养鱼类者,到了宋代西溪的养鱼业已经极为发达了。民国以来,西溪的养鱼变成了专业经营和商业性生产,发展成农、渔、牧综合经营,更衍生出“外荡养鱼”和“内荡养鱼”在放养、管理、防护等方面各有特色。

西溪的渔业也颇负盛名,从出土文物证明来看,早在4000多年前,西溪地区已有捕捞渔猎作业了。随着捕捞技术的发展,到了宋代,西溪的捕鱼业已经非常发达,衍生出各类渔具、渔法和渔船,这些作为衡量渔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都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渔业衍生出的水产商业,大致也是兴起于唐代,在宋代渐趋成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清朝时,西溪成为全国性的渔业商贸之地。直到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转为了市场经济,西溪的水产商业才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了杭城重要的鱼类供应地及贸易中转站。

许多产自西溪的特色鱼、虾、蟹和贝类菜式不仅味美色香,还有耐人寻味的来历渊源,让人在细细品尝的同时,遥想西溪千年的光阴,更觉回味无穷。在长期的渔业生产生活中,世代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形成了如西溪灯会、端午赛龙舟等独具特色的渔俗,只要是和鱼有关的一切生产生活,都被当地人视为繁衍、进取、追求、爱情、欢乐等的象征。

除了饮食,在文化上,“渔文化”也进行了输出。西溪山水清幽,素为历朝历代隐士藏身、高人匿迹之地。这些厌倦繁华闹市,远离奸诈官场的人们,在这个美丽的水乡泽国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篇章。将鱼写进诗篇,鱼祝诗韵,添色生辉;鱼传诗神,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由此更深地感受到西溪水乡渔文化沉淀之丰富深厚。

供稿人:孙悦 王玥(实习)

审核人:蔡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