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研究|杭州城市旅游国际化的路径(一)
  发布时间:2019-01-02 14:49   来源:城市怎么办

2015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工作午宴上指出:“中国有句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意思是说,杭州和苏州风景如画,堪称人间天堂。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创新活力之城,相信2016年峰会将给大家呈现一种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G20杭州峰会将杭州置于全球聚光灯下,使得杭州的知名度、美誉度、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杭州城市旅游国际化的发展离不开对杭州城市定位的探讨。杭州倚湖而兴、因湖而名、以湖为魂,一直以秀丽风光闻名中外。早在800年前,杭州就有了“人间天堂”的美誉。马可·波罗称赞那时的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

但杭州的城市定位长期来一直没有定论,可以说是几经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杭州被确定为全国对外开放旅游参观城市。当时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恢复生产,整修受战争破坏的西湖风景名胜,以及建设部分休疗养设施。1953年,国家建工部和苏联专家穆欣帮助制定的杭州城市初步规划,确定杭州为“以风景休疗养为主的城市”。根据这一定位,杭州建起了陆疗、海疗、空疗等一大批疗养院。1956—1959年“大跃进”期间,杭州又被定位为“中等的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现在看起来,这个定位与杭州城市的性质是不相符的,但也反映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杭州这座城市的认识。当时的大背景就是“超英赶美”“以钢为纲”。根据这一城市定位,杭州建起了杭钢等4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国有企业,初步形成了从艮山门到半山的重工业区。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1983年国务院批准)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把杭州定位为“浙江省省会所在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迈入新世纪,杭州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立足杭州城市的比较优势,着眼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对杭州城市性质重新进行了定位。

新世纪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对城市旅游高度重视,提出打好旅游国际化的重要思路举措,并写入城市总体规划。2002年10月完成修编、经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审批的新一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把杭州城市定位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定位,从三个层面对杭州的城市性质进行了界定:对浙江而言,杭州是省会城市,是浙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中国而言,杭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而对世界来说,杭州则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2007年国务院批复的杭州城市性质为“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07年国务院批准)

2016年1月11日《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6年修订)》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6年修订)

杭州至今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南宋时期,杭州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当时,欧洲正处于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巴黎、伦敦等城市还没有兴起,而雅典、罗马以及古埃及文明已衰落。南宋偏安杭州,使杭州成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城市人口100多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杭州的跨湖桥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可以说杭州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过去杭州人头上有顶“帽子”,说杭州人受南宋“偏安”文化的影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贪图安逸。实际上,杭州拥有一大批大英雄、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如西湖“三杰”岳飞、于谦、张苍水;大文学家洪昇、夏衍、郁达夫;大思想家章太炎、龚自珍;大科学家沈括、毕昇、钱学森,等等。因此,杭州毫无疑问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因此,杭州先天具有良好的旅游文化资源禀赋。在今天,旅游已经成为杭州建设“别样精彩独特韵味”世界名城过程中一张不可或缺的金名片。

参考文献:王国平.城市怎么办(全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供稿人:朱文晶

审核人:方志明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