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ABC|何谓“城市文脉主义”?
  发布时间:2019-01-02 14:48   来源:城市怎么办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存在的背景,包括自然条件、文化氛围、及社会人文背景。它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内容。显性形态包括人、建筑、景观及环境中的各种可见要素;隐性形态指那些对城市形成与发展有潜在深刻影响的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习俗等。简而言之,建筑文脉是指城市文脉中的建成环境以及其承载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人的心理等。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生活和生产需要建造的空间环境,主要是指建筑物、街巷这些有形形体以及它们共同构成的各种无形空间的形态、尺度以及色彩等等。建成环境承载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多重关系,它也是城市在长期形成发展衍化过程中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与博弈的体现。

正如凯文·林奇所言“为了现在及未来的需要而对历史以及变化进行管理并加以有效利用,胜过对神圣过去的一种僵化的尊重。”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城市街区物质形态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不能改变的环境会招致自身的毁灭。我们偏好一个以宝贵的遗产为背景并逐步改良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随历史的痕迹而留下个人的印记。”

对于城市文脉如何更新,设计师们提出了各自的理念:

“四度空间”设计理念:俄裔德国数学家闵可夫斯基提出的时空概念,将时间作为第四个量度引入三度空间之中,丰富了建筑的涵义(现在有学者提出“心境”作为第五个量度而提出“五维空间”的感念)。美国当代著名建筑师查尔斯·摩尔认为“建筑的量度不是四个,而是无数。任何独立的变量,如室温﹑日照﹑色彩﹑心理感受等都可以成为建筑的量度,那么量度的数目就可以无限扩大,任意扩大。”建筑创作涉及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难以用数量来统计,建筑与其相邻环境都是由多种量度(因素)构成,建筑师应在具体的环境之中分析相应的量度体系:如地形地貌﹑相邻建筑﹑气候特征﹑风向﹑日照﹑地质条件﹑场所特质等。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念。查尔斯·詹克斯提出“特定性+都市化”,即一方面注重城市原有结构和脉络,另一方面注重城市的周围环境,要重视历史文化传统内涵并把两者相结合,后现代主义对历史文化深层内涵及环境广泛关注。

新理性主义建筑设计理念。新理性主义重视建筑与城市的相互关系,从类型学的角度探讨了城市建筑的继承与发展问题,认为城市是人们对它的“集体记忆”,强调传统的不断延续和传统的丰富性。建筑设计的工作首要是为特定的环境从历史上挑选适宜的建筑类型,用简洁的几何形体,结合需求,做出现代的建筑。设计不再强调自我的显示,而以与种种建筑原型的“相似性”来达到满足居民的“集体记忆”作为要务。

文脉“拼贴”、生长设计理念。柯林·罗伊认为城市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城市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不同时代的东西层层叠加形成,类似一幅拼贴画,要用拼贴的设计方法展示一个地区的历史,充分引用和利用现代的、历史的、或不受时间限制的象征、联想和类型。他认为设计城市必须要对传统和历史极为熟悉,能够从历史和传统中选择出典型的主题、部件和元素,随后对其进行发展、变化、错位、移接或重新组合,以拼贴出一个富有历史感的区域。拼贴既是技术手段,同时包含“生长”的观念,同质和异质的事物相互并置、融合、转换与组构,对于整体来讲,其实是一个尊重现状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更新的过程。

在国内,张钦楠指出文脉要从“虚”(无形)、“实”(有形)两部分来理解,在建筑实践中注意单体和群体建筑的文脉关系。刘先觉在其《现代建筑理论》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建筑设计中文脉主义的提出与发展,归纳总结了建筑文脉延续的一些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将文脉主义观念推广至城市领域,提出了城市文脉的设计标准、元素和素材。苗阳(2005)分析了城市文脉的构成要素、评价原则和传承方法。吴成鹏(2007)从城市文脉的角度入手,从不同侧面分析了城市文脉的传承及发展,探讨了创造具有特色的城市的相关问题。李娜等(2008)认为传承文脉是创造富有特色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并以文脉的原真性、可发展性、可实施性、地域性、公共参与为依据,提炼城市文脉特色,结合文脉中的人化自然、物品文化、活态文化文脉三要素提出了泸州市沱江两岸的景观概念性规划。孙俊桥(2010)从新文脉主义理论出发,探索城市文脉形成机理,构建了“文脉切片”理论模型,提出了文化、技术、政治“三位一体”演化机制,提出了文脉传承四项原则。李刚(2012)认为城市文脉具有完整的要素和构成体系,通过网络体系的斑块,廊道,基质等要素将整个城市的文脉体系建构起来,形成城市文脉整体体系,从而形成城市特色。孙俊桥,孙超(2013)《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文脉传承》,分析了工业建筑遗产也蕴藏巨大的文脉价值内涵,提出结合城市文脉传承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策略。

综上所述,如果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建筑文脉保护、修缮或者重建,而忽略城市文脉中蕴含的城市文化和集体记忆,往往会偏向“形式主义”,造成文脉的异化或者断裂。如果仅从显性的、静态的角度看城市文脉的保护与利用问题,而忽视城市文脉在城市有机更新进程中的有机生长性、动态演化性,就很难确保城市文脉传承的可持续性,也难以实现城市文脉的“再生”和地方特色的延续和文化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2.【英】史蒂文·蒂耶斯德尔等著,《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供稿人:李燕

审核人:李燕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