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理念与“公交都市”战略基本关系图
一座城,一张网。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犹如城市的血脉。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是贯彻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缓解交通拥堵、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公交都市”(The Transit Metropolis)一词最先由美国著名交通专家罗伯特·瑟夫洛(Robert Cervero)在其著作《公交都市》中提出。“公交都市”是指一个公共交通服务与城市形态和谐发展的区域,倡导城市公共交通主动引导城市发展,强调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人居、环境、结构功能、空间布局默契协调、共存共促。“公交都市”具有较高的城市公共交通分担比例、紧凑的城市空间布局、多元化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交通优先政策、高效的城市交通综合管理。
“公交都市”是为应对小汽车高速增长和交通拥堵所采取的一项城市交通战略,已成为全球大都市的发展方向。东京、巴黎、伦敦、新加坡、香港、首尔、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是世界公认的八大公交都市。2011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提出我国“公交都市”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实施科学的规划调控、线网优化、设施建设、信息服务等措施不断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吸引力,降低公众对小汽车的依赖,从源头上调控城市交通需求总量和出行结构,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从根本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2013年,交通运输部又印发了《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提出我国“公交都市”建设主要指标为: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45%以上,没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40%以上;城市建成区公交线网密度3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城市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现主城区500米上车、5分钟换乘;新能源城市公共交通车辆比例达到5%以上;城市公共交通的乘客测评满意度达到80%以上;公共汽电车交通责任事故年均死亡率控制在4.5人/万标台以内等。
实践证明,打造“公交都市”的关键是形成与公共交通相适应的土地利用模式,而TOD理念的提出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TOD模式的特点是以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作为区域开发的支撑,在公交站点周围进行紧凑布局、高强度的开发,区域内人们出行具有较高的公交出行分担率,为公交提供充足客源的同时,土地的混合利用也减少了不必要的出行,从总量上实现了对交通需求的控制。TOD模式不仅实现了城市公交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打造了社区内部良好的绿色交通慢行系统,更是集约了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已被公认为理想的未来城市发展模式。
在我国“公交都市”建设过程中,TOD理念不能局限于仅作为一种微观层面的规划与设计,而应扩展到宏观和中观层面。宏观层面协调轨道交通网络及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发展策略、空间结构布局的关系,中观层面调整优化轨道交通沿线土地规划和交通规划,落实轨道选线、用地形态与交通走廊的结合,微观层面对公交站点500米范围内的土地利用与交通进行综合规划。通过不同层次的对城市发展的TOD规划,为“公交都市”建设提供坚实后盾。
2004年,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公交优先”战略;2013年,杭州成为第二批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城市;2018年,杭州荣获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这主要得益于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始终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素质“四管齐下”,以TOD理念创造性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构建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出租汽车、公共自行车、水上巴士“五位一体”大公交体系,并把公交场站建设与开发区、新城、组团建设,与综合体、居住区、学校、医院、商场等大型公建配套设施建设,与工业企业搬迁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优地优用、大疏大密、混合开发,将公交场站建设成以公交为特色的大型或小型城市综合体,有效破解了“公交都市”建设资金筹措问题,推动了城市公交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供稿人:毛燕武
审核人:毛燕武